再論生產資料之土地
生產資料(means of production),也稱作生產手段。定義為:勞動者進行生產時所需要使用的資源或工具。一般可包括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工具、原料等等。生產資料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它是任何社會進行物質生產所必備的物質條件。
土地,無疑是生產資料裏最基礎的財產權。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式中 Y 是工業總產值,At 是綜合技術水平,L 是投入的勞動力數(單位是萬人或人),K 是投入的資本,一般指固定資產淨值(單位是億元或萬元,但必須與勞動力數的單位相對應,如勞動力用萬人作單位,固定資產淨值就用億元作單位),α 是勞動力產出的彈性系數,β 是資本產出的彈性系數,μ 表示隨機幹擾的影響,μ≤1。
綜合技術水平 At 方面,在提高生產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提升到2.55%;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由4.8%提升至6.3%。勞動和企業家才能隨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獲得了增長。2021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
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個百分點。 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
在資本主義國家,生產資料為資本家所有,在中華民國也為大家族所有。權貴掌握生產資料,所以在生產關系中佔據主導地位,就好像玩大富翁一樣,买下那個格子,才能在上面建房子。
买下了地,那么無論在上面蓋什么,幾乎都是可以賺錢的。
你在家中,住宅要錢;你出門,商場要錢;你出行,地鐵要付費;到了農村,佃農還要交地租……所有的一切的人類經濟活動,都建立在土地這個財產權上。所以,誰擁有土地這個終極的生產資料,誰就擁有了致富的鑰匙,也落於不敗之地。所以,香港有了李嘉誠。衣食住行,所有的生產,都離不开土地,即便是服務業,也需要有個固定場所,也要付租金。
所以,富翁產生的根本,在於土地財產權的私有制。離开了私有制土地,大富翁也要付租金,那么也就是一筆固定的現金流支出,且這筆支出並不小。
在某些國家,當財產積累到一定程度,是可以自己去买下一塊土地,建造自己想要的房子或產業。但在新中國,土地革命已經使土地變成了公有制。
1950年6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表示,土改的目的和任務是“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化开闢道路”。所以截至目前,除了農村有些自有宅基地外,幾乎全國所有的土地都是公有制,歸為地方政府所有。
而在香港,卻還是私有制。
但地有了,只要人來,自然也是生產資料,人也就是勞動力。
所以經濟發達地區,都是人流入較多的地區。去年开始的香港高才、優才計劃,也是吸引人流入的方式。香港自然有較好的軟環境、面向國際,而近5年來的人流外出也是困擾經濟增長的問題。所以高才、優才計劃一經推出,受到的追捧的量非常大。
2023年是香港放寬各項人才計劃,大力搶人才的第一年,成效斐然,各項人才計劃2023年收到申請宗數超過22萬,約有13.5萬宗獲批,當中9萬人已經赴港,比港府原定的每年引進3.5萬人才目標超出數倍。
根據入境處透露,2023年香港優才計劃开始放寬政策,2年不設配額,申請人數和獲批人數都有大幅度增長,其中2023年優才計劃新申請達8萬宗,是2022年的4.89倍!約1.3萬宗批獲,是2022年的4.56倍。
2023年全年共接到62873宗申請,其中49737宗獲批,平均單月5239人遞交申請,加上2022年的數據,2023年底,已有64820人遞交申請,獲批達50612宗。
即便是香港土地面積僅僅是1110.18平方公裏,但永久私有制使得富翁們可以靠着不斷流入的人才繼續獲得生產力的提高。2023年底統計的香港人口為750萬人,加上各項人才計劃的推出,香港經濟能力有望進一步提高。
而如果沒有土地的財產權,恐怕香港也無法造出那么多富豪。
另外,如今萬科已接近暴雷邊緣,傳聞正在談判500億元的銀團貸,而萬科的股東是國有的。國企也撐不住需要銀行輸血,但資方仍然是國有銀行或股份制銀行,所以地產、銀行的捆綁,也構成了中國經濟的一大難解之結。
大膽試問,如果萬科肯私有化,而恰巧有資方愿意出資,你說這筆买賣會成交嗎?
*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應許留白公衆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