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全球制霸和中東政策解析
大家都知道美國是清教徒建立的國家,由五月花號开啓了新大陸,通過殖民印第安原住民的國家成立了現代的美國。所以,美國與中東、尤其是以色列的關系匪淺。
I. 美國的全球制霸
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上,頂層就是全球制霸策略(HEGEMONY),幫助美國獲得全球第一的地位。
美國的全球制霸分為四條主线:科技霸權、金融霸權、軍事霸權、文化霸權。
一、科技霸權
看到這張圖,就知道我們現存的科技底層都是美國公司,尤其是通信的高通為首,所有信號的傳輸都在高通範圍內,所以全球的通信信號都被美國所掌握,更不要提蘋果手機等了。
至於這幾年,馬斯克帶領的新能源車和星鏈計劃,更是為美國科技行業添磚加瓦,使得最前沿的科技頂流掌握在美國手裏。雖然 SPACE-X 試射失敗,但是還有 NASA。在太空競賽上,美國還是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美國對科技行業的支持也是力度最大。美國政府當地時間10月23日宣布,將在全國範圍內設立31個區域科技中心,以提高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力,每個中心擁有申請獲得4000萬至7500萬美元撥款的機會。這些中心重點發展和壯大美國各地的創新產業,包括半導體、清潔能源、關鍵礦產、生物技術、精准醫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該計劃的正式名稱是“區域技術和創新中心計劃”。
為了保持科技霸權,美國也發動了對外的科技战,如對中國華為。
除此之外,拜登也頒布了芯片法案,旨在制裁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形成“卡脖子”。所以為了進行國產替代,中國政府也對於技術短板,國產率低的行業有較大的支持力度。
在聯合各方的打壓下,美國始終保持科技領域的第一。
二、金融霸權
美國的金融霸權底層是美元霸權。
美國是大型开放經濟體,沒有資本管制,且美元有着全球大宗商品和國際貿易結算的定價權。而美聯儲被稱為央行的央行,其貨幣政策也影響着世界上所有的國家。
除此之外,IMF 的高層,基本也是美國背景。
美國股市,也是全球最活躍的資本市場。它由多個交易所組成,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NASDAQ)和芝加哥證券交易所(CBOE)等。
三、軍事霸權
美國軍隊(英語:United States Armed Forces),中文通稱美軍,其規模和裝備均位於世界第一,是目前全球整體軍力最強的軍隊。
美軍分為六大軍種,即陸軍、海軍、空軍,太空軍,海軍陸战隊,以及海岸警衛隊,以上六大軍種均包括在美國制服部隊中;由總統通過國防部統帥全軍。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核武器庫,同時是世界唯一在實战中使用過核子武器的國家(二战時曾於日本廣島及長崎實战應用)。
美國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部署海外駐軍,總計超過23萬人。目前,美國是世界上軍費最多的國家,共8167億美元(2023年)。
四、文化霸權
美國文化產品輸出也非常厲害,向全球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媒體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響力。
所有的文化都是有意識形態的,各國、各個導演都無法避免。這世上就不存在中立客觀完全 UNBIAS 的作品。
II. 美國的中東政策
一、美軍在中東的布局
美軍共有11個一級聯合作战司令部,其中6個是战區司令部,5個是職能司令部。
美軍將全球劃分為六大战區,分別為印度洋-太平洋战區、歐洲战區、南方战區、中央战區、北方战區、非洲战區。美國在中東就有兩個軍區:中央軍區和歐洲軍區。
中央司令部組建於1983年,是對伊朗發生革命並扣押美國人質,以及前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兩個重大事件所做出的战略反應,其前身為快速部署聯合任務部隊(RDJTF),總部在佛羅裏達州邁克迪爾空軍基地,战區覆蓋中東(不包括以色列、黎巴嫩、土耳其)、中亞、東北非洲(非洲之角)以及北部印度洋和波斯灣,中央司令部作為美軍活躍的存在而參與了許多軍事行動,包括波斯灣战爭、阿富汗战爭和伊拉克战爭。
中央司令部是美軍在海外最重視的一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近15年來打了三場战爭:海灣战爭、阿富汗战爭和伊拉克战爭。中央司令部在六大战區司令部中是兩個不設於所轄地區的司令部之一(管轄拉美地區的美國南方司令部也設在美國本土),可謂是運籌帷幄之中,決战千裏之外了。中央司令部也不像其他司令部,它麾下沒有多少永久直屬部隊。
在美國六大战區司令部中,中央司令部是轄區面積最小的司令部,但它卻最為重要。轄區的原油儲量佔世界的57%;天然氣儲量的32%,而且其輸出全部要通過三大咽喉通道,即霍爾木滋海峽、蘇伊士運河和紅海出海口。美國與本地區各盟國的總兵力達70多萬人;其中美軍佔三分之一。
歐洲軍區成立於1952年8月1日,總部在德國斯圖加特帕奇軍營,轄區包括92個國家,战區覆蓋歐洲(包括以色列、黎巴嫩、土耳其),俄羅斯歐洲地區,海上面積包括大西洋和地中海。司令部有參謀人員1200名,另有3000名參謀軍官分布在德國、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境內的分支司令部內,2015年駐有部隊6.7萬人,歐洲司令部司令也是北約盟軍的最高司令。
二、美國的中東政策
1. 中東處於中間地帶,冷战後對抗蘇聯,是北約東擴的前线。
2. 保障以色列的安全。美國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美以關系,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先後同以色列籤訂了《战略諒解備忘錄》等文件,將美以特殊關系確認為“战略夥伴關系”,以色列是民主制度。以色列是相當於美國在中東的直接代言人。
3. 控制石油資源,石油以美元結算。
4. 經濟、貿易的往來。
美國歷任總統都重視中東,各個總統有着相似和傳承的中東外交政策。
1. 在杜魯門主義時期
美國排擠英、法在中東的勢力,把中東納入全球战略範圍,遏制包圍蘇聯;扶持以色列,建國,援助;杜魯門總統在向國會提交的國情咨文中提出所謂的“杜魯門主義”,宣布土耳其和希臘已處於蘇共的威脅之下,要求國會批准向土、希提供 4 億美元的緊急援助;美取得了在土耳其、伊朗、沙特建立或使用軍事基地的權力。
2. 艾森豪威爾主義
艾森豪威爾認為,“中東出現了真空,美國一定要在蘇聯之前填補這個真空。”
1957年1月5日,他提出了後來被稱之為“艾森豪威爾主義”的關於中東政策的特別咨文。他認為,“這個地區一向是東半球各大陸的樞紐,”是“歐洲、亞洲和非洲之間的門戶”。因此建議國會授權總統在中東實行“軍事援助和合作計劃”,在給予中東國家經濟援助時,為“保護”中東國家甚至可以動用美國軍隊。為了推行艾森豪威爾主義,美國在1956年底和1957年初先後邀請突尼斯總統和沙特國王訪美,又派當時的副總統尼克松訪問摩洛哥,總統特別助理詹姆斯· 理查茲作為特使出訪中東及其毗鄰的 15國,企圖以此來擴大和鞏固其在中東的勢力範圍。
美國於1952年2月把土耳其拉入了北約組織 。1955年2月促使伊拉克和土耳其締結了互助合作條約,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巴格達條約組織”(1959年伊拉克宣布退出後,該組織更名為“中央條約組織”)。
3. 尼克松主義
“新亞洲政策”和美國外交政策的三項原則——“夥伴關系、實力、談判”。這時候,美國开始實行“雙柱政策”(Twin Pillar Policy)扶植代理人,將伊朗和沙特作為實現其海灣政策目標的兩大支柱。
4. 卡特主義
主張“以色列大大減少對目前領土的控制”,承認必須為“巴勒斯坦難民提供一個家園”。這時候,美國從完全親以的立場發生了放松。1979年巴列維政權垮臺後,伊朗發生了180度的政治轉向,使得雙柱中的一柱崩塌。
5. 裏根時期
美國冷战後對蘇聯進行全面遏制的“裏根主義”,主張在第三世界部署大量軍隊,進行更多的幹預,拉攏親美的中東國家組成抗蘇的“战略一致”(Strategic Consensus),以取代20世紀70年代的雙柱政策——以色列,烏克蘭推動中東和平進程,減少蘇聯的影響——“裏根方案”和“舒爾茨計劃”
III. 2023第六次中東战爭
本質是美-以核心對抗其他中東國家。美軍本次的投入非常巨大。
美國防長奧斯汀指示美軍“傑拉爾德·R. 福特號”航空母艦、提康德羅加級“諾曼底”號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前往地中海東部。奧斯汀表示,還將採取措施增強美空軍在該地區的 F-35、F-15、F-16 和 A-10 战鬥機中隊的力量。
11.19,在以色列准備對加沙的巴勒斯坦武裝派別哈馬斯發動地面進攻之際,美軍13艘战艦、100多架战鬥機和2000名兩棲特種部隊集結中東地區。
來了解下美軍航母目前的規模:
大約2000名接受過特種作战和兩棲登陸訓練的美國海軍陸战隊第26遠徵隊隊員也從科威特的演習中調離赴中東軍艦。
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和打擊群在本月13日離开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海軍基地後,已經在當地時間28日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該打擊群由一艘航空母艦、一艘導彈巡洋艦和兩艘導彈驅逐艦組成。除航母外,派往該地區的還有“菲律賓海”號導彈巡洋艦、“拉布恩”號驅逐艦、“梅森”號驅逐艦和“格雷夫利”號驅逐艦。加上此前美國在地中海東部、以色列海岸附近部署的福特號航空母艦,美國已在地中海海域部署了兩艘航空母艦艾森豪威爾號和福特號。
聯合國祕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加沙衝突“對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並提到敵對行動蔓延到“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和也門”。
古特雷斯觸發了《聯合國憲章》第99條規定,促使聯合國安理會在周五(12月8日)進行表決,因為他認為這是一個必須提請安理會注意的非常緊急的問題。美國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呼籲立即在加沙實行人道主義停火的決議草案。
所以,在此次中東局勢上,美國依舊拉攏以色列作為自己的代理人在中東擴張版圖,而原來的雙柱等計劃,已經被美——以取代。 未來,美以核心依然牢不可破,有着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將在中東方面面臨所有周邊國家的壓力。
*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應許留白公衆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