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與科技對以巴战亂的作用
以巴百年衝突,起源於宗教,發展於政治,延續於外交,着眼點在科技與軍事。
一、以巴衝突起源
中東被稱為是迦南寶地,也是基督教徵服迦南人和亞述人的地方,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在經歷了徵服與建國後,以巴就沒有停止過战亂,主要是參與方都對耶穌撒冷提出了排他性的佔有訴求。
聯合國大會通過了181號決議,即聯合國巴勒斯坦托管地分割方案,於1947年11月29日在聯合國大會通過。該決議提出了兩個臨時國家的建立,一個是猶太國,另一個是阿拉伯國。該決議也建議了區域性經濟共同體的框架,並提出在耶路撒冷成立耶路撒冷獨立個體,由聯合國管治。
而在以色列建國後,中東战爭便沒有停止過。
以下是五次中東战爭的介紹:
第一次中東战爭(1948—1949):又稱巴勒斯坦战爭,以色列稱“獨立战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战爭(1956—1957):又稱蘇伊士運河战爭,以色列稱“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和禁止以船只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战爭(1967):又稱“六五战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战爭”,以色列稱“六天战爭”。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晨,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战爭:又稱“十月战爭”,1973年10月,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石油提價)引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第五次中東战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战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佔領黎巴嫩14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並與在黎的敘利亞軍隊交战。(新華網)
百年來,以巴衝突不斷,以色列不斷在中東地區擴張版圖。
而昨天周六,又爆發了第六次中東战爭,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以色列直接宣布進入战爭狀態,並开始全國招募預備役軍人,人數達十萬之衆。
中東战場向來是西方國家的必爭之地,以色列能獲得版圖的擴張,少不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其的支持。而以色列,也在加入聯合國之後獲得了衆多的外交關系,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聯合國。2020年9月時,以色列和165個國家之間建立有外交關系。根據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獨立宣言》建立的對以色列國的外交承認,截至2020年12月13日,192個聯合國成員國中有165個承認以色列。
在1979年和1994年籤訂和平條約之後,以色列和其的兩個鄰國埃及、約旦之間保持正常的外交關系並开放國界。幾十年來,和美國緊密的關系一直是以色列外交政策的重點。從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到1979年巴列維王朝崩潰為止,以色列和伊朗之間關系密切。伊朗是土耳其之後第二個承認以色列是主權國家的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
巴勒斯坦方面,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在國際承認巴解的情況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系。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時,雖遭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票數通過了67/19號決議。
截至2015年9月,已經有136個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佔聯合國會員國總數的70.5%)承認巴勒斯坦國為一個獨立國家。
至此,巴以雙方均以獨立國家出現在世界舞臺,並且背後均有國際關系展开的战爭。
二、美國的中東外交政策
談起中東政局,少不了美國的長臂管轄。在美國外交重點上,中東向來是重中之重,其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宗教和石油。
自1985年以來,美國每年向以色列提供近30億美元的贈款,自1976年至2004年,以色列是美國最大的年度受援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來最大的累計受援國(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為1423億美元)。這些資金的74%必須用於購买美國的商品和服務。在2019財政年度,美國向以色列提供了38億美元的外國軍事援助。以色列也從大約8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中受益。現在幾乎所有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現在都是以軍事援助的形式,而在過去,以色列也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國會對以色列的大力支持使以色列獲得了其他國家得不到的好處。
在2016年,奧巴馬與以色列籤訂10年援助備忘錄,在2018-28年間美國承諾向以色列提供總值380億美元軍援(330億美元軍售和50億美元導彈防御專款),這是小布什時代籤署的300億美元(2008-2018年)和克林頓時代籤署的267億美元(1998-2008年)10年援助計劃的延續。
除了財政和軍事援助外,美國還向以色列提供政治支持,在涉及以色列的決議中,美國使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否決權(VETO RIGHT)42次,而其否決權總共使用了83次。從1991年到2011年,在24個決議中, 美國投了15張否決票來保護以色列。
而在近代的以巴衝突中,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可謂相當明顯。本次第六次战爭爆發,可以預見的是,美國一定也會參與到其中,幫助以色列人再次擴張版圖。
三、科技對於以色列不可磨滅的作用
對這個國土資源稀少的國家來說,盡管地處中東,但油氣資源卻無法和周邊的土豪國家們相提並論。直到2009年和2010年,以色列才分別在海法以西的地中海區域發現了兩個天然氣氣田。因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小,高科技產業成了以色列的選擇。
自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對高科技產業的投入。而無論是基礎科學,還是創新技術,以色列都有自己的發展之道。目前,憑借在遺傳學、計算機科學、化學等領域的深耕,已有多達10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獲得過諾貝爾獎;而在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中,來自以色列的企業數量也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位居世界第三。
說起以色列的科技實力,不得不提它的孵化器傳統。而以色列的軍隊,就是最好的孵化器。
實行全民兵役制的以色列,為以色列貢獻了衆多創業創新人才。上個世紀70年代,來自希伯來大學的兩位科學家提出了 “Talpiot(塔樓)” 計劃。被選入計劃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以色列科技界的重要人物。
在這個超級精英培養計劃中,他們將每年從全國頂尖高中生的2%中挑選合適的人,進行長達41個月的訓練。一旦入選,這些士兵需要籤署延長6年兵役的協議;而在進入培養計劃之後,這些兵士除了最基本的軍事基礎訓練之外,還被要求加強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學習,以領悟 “軍隊和科技之間的關系”。
以色列研發費用比例全球最高,擁有最成功的科研商業化模式,僅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每年研究產品的銷售產值已達到20億美元。盡管以色列近年來全社會研發支持佔 GDP 比例超過4.5%,高居世界前列,但政府研發投入僅佔0.5%,已低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並有進一步萎縮趨勢。
為了保持以色列在全球科技創新與未來新興科技產業發展中的長期競爭優勢,確保和加大政府研發投入至關重要。以色列科學院向議會提交了“以色列科學、技術和基礎研究狀況”評估報告,主要建議包括:必須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保持和加強以色列科學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高等教育委員會和以色列科學基金的相關計劃投入必要的資源,重點增加醫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經費;增加對現有和新的國家實驗室和科研基礎設施的投入;繼續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積極參與歐盟“地平线”框架計劃,提高國際競爭力。
而美以雙方的親密關系,更加助力了以色列科技的發展。由於美國政府不限制以色列的高科技產品出口,以色列本國的科技產品得以以免稅的優勢對外出口,再加上政府的政策補貼,很多跨國科技公司會選擇在以色列設立分公司。
衆所周知,美國科技實力全球第一,在以色列這樣一個科技建國的環境下,以色列的科研實力也是愈加高速發展,從而在這樣一片狹小的土地上躋身世界強國。
四、總結
綜上所述,以巴衝突歷來已久,往後看,中期時間內巴以或無法取得和平進展。
總結以色列之所以在周邊國家的攻擊下依然能擴張版圖,少不了美國的贊助和自身科研實力的強勁發展。
*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應許留白公衆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