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傳偉:從DeFi看分布式商業邏輯

2021-06-03 18:06:06

鄒傳偉:從DeFi看分布式商業邏輯

本文來自數字金融資產研究中心,作者鄒傳偉。

引言

在人類社會的數字化大遷徙中,分布式商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世界趨於扁平化,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趨向以隨時、隨地和隨心的方式進行,自組織帶來變革性力量,一些中心化組織正在被顛覆。在實體經濟領域,共享經濟模式在新冠疫情中加速發展。在金融領域,金融科技已成為一個不可逆的全球性趨勢。

對分布式商業的分析一般基於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分布式商業本質上是一種市場形態。如果一些交易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的交易成本低於通過企業進行,就會提供分布式商業發展的土壤。交易成本的分析視角盡管深刻,但因為交易成本內涵豐富,難以支持精細化分析。

DeFi基於區塊鏈這一分布式技術,價值創造和流轉的過程非常清晰,與主流金融組織之間有清晰對應關系,因此對DeFi的聚焦分析有助於揭示分布式商業的一般邏輯。比如,在一些時間段內,Uniswap上的交易量與Coinbase相當,兩者創造的商業價值應該也是相當的。Coinbase創造的商業價值體現為利潤和股票市值,但Uniswap創造的商業價值體現在哪裏?是Uni代幣的市值嗎?可以比照Coinbase股票對Uni代幣估值嗎?

本文通過分析DeFi發展中的這些新問題來研究分布式商業邏輯。核心結論是,分布式商業的價值創與規模之間存在J曲线關系。這一結論不僅有助於理解分布式商業的發展策略以及與中心化商業之間的競爭關系,也有助於理解分布式商業的一些重要機制,比如為什么DeFi離不开Staking,治理代幣能捕獲的價值。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討論分布式商業的J曲线,第三部分討論分布式商業發展策略和重要機制。

分布式商業的J曲线

這一部分先討論關於分布式商業的一個簡化例子以引出與本文分析有關的基本概念,再給出J曲线,最後通過與中心化商業的比較以更好地理解分布式商業。

(一)關於分布式商業的一個簡化例子

假設存在一類商品(比如蘋果)和兩個國家,A國和B國。A國每個居民都是商品生產者,標記為A_1、A_2、…、A_m。B國每個居民都是商品消費者,標記為B_1、B_2、…、B_n。

在分布式商業下,任意一個A國居民都可以與任意一個B國居民直接交易。這樣,可能的交易對手一共有m*n對,交易網絡非常密集。但這種情況不會憑空發生。理想情況下,首先,每個商品生產者需要了解每個商品消費者的偏好和購买力,每個商品消費者也需要了解每個商品生產者的質量和價格;其次,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需要通過一套搜尋機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交易對手;最後,匹配好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需要有一套機制保障交易履行,核心是商品交付和資金支付。

假設商品生產者A_i和消費者B_j是一對交易對手,B_j愿意為一單位商品支付的最高價格是10元,而A_i愿意為一單位商品收取的最低價格是6元。假設兩人經過談判,將一單位商品的價格確定在8元。那么,這筆交易產生的消費者剩余是2元(=10-8),生產者剩余也是2元(=8-6),經濟價值總共4元(=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價格談判,可以視為交易撮合過程。

分布式商品盡管交易網絡非常密集,但不管是商品生產者,還是商品消費者,在搜尋交易對手、交易撮合和交易履行中都面臨不確定性。作為比較,接下來看中心化商業的做法。

假設A和B兩國之間的貿易通過中介機構I進行。I承諾從商品生產者中按7元價格收購商品,並按9元價格出售給商品消費者。這樣,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只需信任I,而無需了解對方或搜尋交易對手,交易撮合和交易履行也都只針對I(可能的交易關系一共m+n對),他們面臨的不確定性將大為減少。但利益分配格局會發生較大變化,仍以A_i和B_j為例說明。在中心化商業下,消費者剩余為1元(=10-9),生產者利潤也為1元(=7-6),中介機構賺取差價2元(=9-7),經濟價值總共仍為4元(=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中介機構利潤)。

中介機構的地位確立需要消耗成本,比如獲取相關牌照資質,培養商品評估的專業能力,建立供應鏈和支付系統,以及在收購商品和出售商品之間時間差中需要佔用自由資金等。中介機構承擔了收購商品後無法出售或虧本出售的風險。中介機構利潤中有一部分是對這些成本和風險的補償。當然,如果中介機構在貿易中處於壟斷位置,還可以通過壟斷租金來獲取利潤。

中心化商業如果有明確的盈利規模和可預期的現金流,是可以進行估值的。分布式商業本質上是提供方便參與者之間直接交易的市場網絡,屬於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盡管有經濟價值,但無法按照商業原則進行估值。形象地說,在中心化商業中,經濟價值在流轉中會沉澱到一些中介機構,形成它們的利潤和估值;在分布式商業中,經濟價值直接由參與者分享,當然參與者需要自行決策、自擔風險。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例子盡管針對商品貿易,但相關邏輯對其他類型的分布式商業也成立。比如,在去中心化借貸中,Token借出方和借入方能直接匹配;在去中心化交易所,Token买入方和賣出方能直接匹配。

(二)J曲线

在分布式商業中,參與者之間可以直接交易,這主要會產生兩方面好處。第一,網絡效應,可以用梅特卡夫定律來刻畫,與參與者數量的平方成正比。第二,參與者之間直接交易時,交易產生的價值由他們共享。而參與者通過中介機構交易時,他們必須將交易產生的部分價值分享給中介機構。

參與者之間直接交易是有前提的。第一,參與者之間要有互信。誠信體系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法律法規和道德規則產生的信任;現實世界通過重復博弈產生的信任;區塊鏈產生的信任,體現為“代碼即法律”;DeFi中通過Staking和抵押品產生的信任。第二,參與者要能找到合適的交易對手。這需要收集和分析信息,搜尋交易對手,以及交易撮合。第三,參與者需要保障交易履行。這三方面前提都需要消耗成本才能保障,而相關成本與參與者數量成正比。

如果用N表示分布式商業的規模(比如N表示參與者數量),那么分布式商業產生的經濟價值等於(本文所有公式均為說理方便):
D=a*N^2-b*N (1)

其中,a表示從網絡效應向經濟價值的轉化率,不同網絡的經濟價值可能差異很大;b表示建設誠信體系,收集和分析信息,搜尋交易對手,交易撮合,以及交易履行等的成本率。分布式商業的價值創造與規模之間的關系見圖1。本文稱之為“J曲线效應”。

鄒傳偉:從DeFi看分布式商業邏輯

圖1:分布式商業的J曲线

從圖1可以看出,在規模不夠大的時候,分布式商業的網絡效應沒有發揮出來,產生的經濟價值低於建設成本,這體現為J曲线的前段;只有在規模超過一定水平後(即盈虧平衡點),分布式商業淨的價值創造才轉為正。

與中心化商業的比較

中心化商業需要投入固定成本,但由此獲得的牌照資質、專業能力和基礎設施等可以重復使用,能產生規模經濟。同樣用N表示中心化商業的規模,那么中心化商業產生的經濟價值等於:
C=e*N-f (2)

其中,e刻畫中心化商業的規模經濟效率,f刻畫中心化商業的固定成本投入。中心化商業的價值創造與規模之間的關系見圖2。中心化商業也有盈虧平衡規模。

鄒傳偉:從DeFi看分布式商業邏輯

圖2:中心化商業的價值創造

中心化商業的規模經濟效率參數e的內涵非常豐富。比如,在銀行和保險領域,一塊錢資本能支持起好幾塊錢的資產規模(在巴塞爾協議系下,銀行的槓杆率是3%,意味着資產可以是資本的33倍);在場外衍生品交易中,名義風險敞口規模可以是抵押品的好多倍;期貨的名義本金也可以是保證金的好多倍;通過軋差後淨額結算,一定數量的流動性能支撐起好幾倍的交易規模。金融系統的槓杆率,基本都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這體現了中心化商業在金融領域的優勢:1.規模優勢;2.風險分散效應;3.軋差後淨額結算對流動性的節約;4.衍生品的槓杆效應。但中心化金融中介一旦遭遇風險,就可能對金融系統形成衝擊,甚至對社會產生外溢影響。這種“單點失敗”的風險,也正是中心化金融中介被嚴格監管的原因。

鄒傳偉:從DeFi看分布式商業邏輯

圖3:分布式商業與中心化商業的比較

圖3比較了分布式商業與中心化商業。單純從價值創造看,中心化商業在相當大範圍內優於分布式商業。分布式商業只有超過一定規模後(稱為“關鍵規模”),才能體現出相對中心化商業的優勢。這是市場和企業之間邊界問題的一個具體體現。

分布式商業發展策略和重要機制

要提高分布式商業的價值創造,一方面要提高網絡效應向經濟價值的轉化率,另一方面要以較低成本建設誠信體系,收集和分析信息,搜尋交易對手,交易撮合,以及交易履行等。但歸根結底,分布式商業必須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盡快達到關鍵規模,才能證明自己相對於中心化商業的合理性。接下來用DeFi領域的幾個例子說明。

第一,DeFi借貸。公鏈內是一個去信任化環境,任何兩個地址之間都可以直接交易,智能合約能用執行復雜的交易。但地址在不關聯鏈外身份或信譽機制的情況下,不能作為通常意義上的信用主體。比如,DeFi借貸為保障未來還款,會要求借幣地址有超額抵押。超額抵押機制就是DeFi借貸中的誠信體系,排除了個體層面千差萬別的信用資質的影響,極大簡化了收集和分析信息方面的工作要求。這個誠信體系的建設成本體現為抵押品鎖定的流動性,隨地址數量的增長而线性增長,但讓DeFi借貸可以以去信任化的方式進行,能有效實現網絡效應。DeFi借貸平臺通過智能合約統一管理存入和借出的幣,作為存幣者和借幣者共同的交易對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央對手方功能,在效率上高於存幣者和借幣者點對點搜尋交易對手並撮合交易的方式。DeFi借貸平臺通過在算法上設置存幣利率和借幣利率之間的利差來獲取利潤,不用像銀行那樣投入大量成本去評估借款人信用和做貸後管理,自身幾乎不承擔風險。

第二,AMM。在AMM中,流動性池也起到了中央對手方功能,比訂單簿成交的效率更高。流動性池消除了投資者在尋找交易對手、成交價格和數量等方面的不確定性,是在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的承諾機制(見《AMM的一般理論》(2021年第31期))。不管投資者如何與流動性池交易,流動性池都要滿足一些約束條件(比如恆定乘積),因此AMM可以被視為一個關於流動性的合作社。
以上兩個例子還說明,在分布式商業的大框架下,在一些環節不能排斥有中心化色彩的機制。比如,公鏈的去信任化環境和超額抵押盡管消除了個體異質性的影響,但在去中心化情況下交易對手之間的搜尋和匹配仍面臨不少挑战,由流動性池承擔中央對手方功能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而流動性池也會沉澱DeFi生態中的經濟價值。這些有中心化色彩的機制,正是分布式商業中最需設計好的部分,也是最有創新意義的地方。
第三,治理代幣。基於上文的分析,DeFi項目的治理代幣的價值捕獲能力較弱,主要通過吸引用戶讓DeFi項目快速達到關鍵規模。
盡管本文對分布式商業的分析主要針對DeFi進行,但核心邏輯對基於聯盟鏈的分布式商業也是成立的。首先,聯盟鏈盡管有助於建立一個信任網絡,但必須基於信任網絡發展出交易平臺,才能實現盡可能多的經濟價值,單純的信息平臺的經濟價值不高。其次,要通過經濟機制吸引用戶,以盡快達到關鍵規模。
去中心化應用 DeFi
本文來源: 星球日報 文章作者: 星球君的朋友們 我要糾錯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

金色財經 > 區塊鏈 > 鄒傳偉:從DeFi看分布式商業邏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文章

今日推薦|傳統金融巨頭Visa、摩根大通等正在積極推動資產代幣化

什么是代幣化資產?代幣化資產是資產所有權的數字化表示,存儲在區塊鏈上。這些數字代幣使得高價值資產可...

coincaso
7 1天前

超萬億市場的變革——了解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

簡介:什么是資產代幣化? 首先,定義代幣化——這是一個將資產的發行、記账和管理流程轉變為數字化的過...

coincaso
23 1周前

UU Wallet:守正出奇、合規創新,東南亞加密支付新勢力

由Chainlink主辦的2024 SmartCon大會近日在香港落幕,作為大會頂級贊助商之一,東...

coincaso
25 1周前

COW 單日翻倍領漲 DeFi 賽道,V 神最愛的 swap 有什么本領?

隨着特朗普的勝選,加密資產全线普漲,但最為矚目的項目當屬剛剛上线幣安的 COW,最高漲幅204%。...

coincaso
28 1周前

今日推薦|DeFi 代幣飆升 30%,交易員預計在特朗普領導下 DeFi 將迎來“更友好”的環境

DeFi 公司擔心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督下為其代幣實施“價值累積機制”——但隨着當選總統唐納德...

coincaso
29 2周前

逆市拉盤,一文速覽Depin協議Grass為何暴漲

在加密市場近期震蕩中,Grass代幣($GRASS)以其獨特的表現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過...

coincaso
35 2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