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中國企業在歐洲收購持續下降
據國際咨詢公司安永(Ernst & Young)的最新分析顯示,去年,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在歐洲總共收購了119家公司,跌至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安永在周二表示,收購案數量較2022年減少了20宗,從長期趨勢來看,與創紀錄的2016年相比減少了近200宗。
據安永估計,中國的對外投資額也大幅下降:2023年,投資額估計仍有20億美元,比2022年少了一半以上;但安永也明確指出,大多數中國企業在歐洲收購和持股交易的價格是未知的。
2016年曾出現短暫的中國投資熱潮並達到頂峯,當年,安永估計中國投資者對歐洲的公司並購支出接近860億美元。
圖:美的集團對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的收購案當時引發了巨大爭議 來源:DW
2017年起局勢出現逆轉,自那時起公司收購數量和金額开始持續下降。
專家認為其中存在以下幾個原因:1、中國政府數年前开始限制資本外流;2、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政治緊張關系;3、與以往創紀錄的經濟增長相比,中國經濟近來增長相對疲軟。
在整體投資幅度下降的大框架下,中國在德國、瑞士以及奧地利的收購和投資數量則略有增加:在德國,安永統計到28宗中國企業收購案,較之上一年增加了2宗。據安永稱,投資金額達2.02億美元,為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但這一數字不包括中國企業對德國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
據報道,中國企業去年在瑞士收購了6家公司,是2022年的兩倍。在奧地利,中國企業收購了兩家公司,而2022年僅有一家。
中國在德國的外商投資活動中已不再扮演主要角色
中國以28筆收購或投資位列國際投資者榜單第九位,相比之下,甚至瑞士、奧地利和盧森堡的公司在德國的企業收購量也超過了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在德國收購了225家公司,位居榜首。
安永專家孫軼認為,中國企業在歐洲面臨的政治不信任是原因之一:
“潛在的中國投資者會非常謹慎地審查,潛在的收購目標是否會招致政府的反對或引發公衆對敏感議題的討論。”
對於未來幾年,孫軼預計中國企業將更傾向於在歐洲建立自己的工廠,而不是進行大規模的公司收購。對於中國汽車和電池制造商來說,匈牙利、西班牙、法國和北歐國家因其能源成本低、補貼高、審批過程快,是特別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地點。“德國在這方面並非首選。”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