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絨服造假:監管的缺失?為何假冒僞劣屢禁不止?
中國改革开放數十年間,隨着經濟高效快速發展的同時,商品市場中的假冒僞劣卻屢禁不止。成為社會的一大痛點。最近這幾天被集中曝光的羽絨服市場的假貨問題凸顯了中國社會一直存在卻一直漠視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不是奸商太多,而是監管的缺失和處罰力度太弱。
近期,央視曝光了低價羽絨服背後的造假問題。商家通過低價吸引消費者,號稱“90%鵝絨”,但實際上,很多羽絨服的充填物根本沒有羽絨,填充的“飛絲”甚至連50%的絨毛都不含。
根據藍鯨新聞報道,90%白鵝絨的市場價每公斤為1100元,單件159元的羽絨服,根本無法覆蓋羽絨的成本。顯然,這種價格下不可能是真羽絨。這些假羽絨服不僅保暖性差,還可能因缺乏高溫消毒而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同時,報道還揭开了這些商品制假售假的產業鏈:即從生產廠家到電商帶貨,整個鏈條都在“明知故犯”。生產商家為通過抽檢,制作出“陰陽”商品,欺騙監管部門,而電商則通過虛假的宣傳、僞造檢測報告來誤導消費者。
“900+蓬松度”、“线下專櫃上萬元”、“比貴了隨時退”,“49的羽絨馬甲、159的鵝絨服、299的鵝絨被”,充滿誘惑和鼓動的話術打消了消費者的疑慮,紛紛下單購买。
真實的狀況是:不僅僅是羽絨服,還有食品、中藥、日用品的假貨泛濫已經成為電商和直播帶貨的重災區。雖然根據官方可統計口徑的數據顯示,2023年共統一銷毀了4700多噸,價值8.3億元的假冒僞劣產品,但真是的數據可能遠不止於此。假冒僞劣行為的泛濫,是當下市場監管的嚴重缺失。
同時,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處罰力度嚴重不足導致犯罪成本太低也是原因之一。目前,中國對假冒僞劣商品的處罰相對寬松,導致許多商家認為違法成本小,反而更容易獲利。而且很多商家通過設立多個經營主體來規避處罰風險,而電商和直播帶貨的犯罪成本更低,平臺本身對流量的需求再疊加復雜且龐大的商品種類和數量,核查和監管更是無從談起。
而對比美國和歐盟的做法,我國的法律和處罰力度明顯滯後。例如,美國的《蘭哈姆法案》就對假冒商品的生產和銷售設立了嚴格的法律責任,不僅對生產者、銷售者和分銷商進行經濟懲罰,還會追究其刑事責任,違法者面臨的刑期可長達十年以上。
此外,歐盟對假冒僞劣商品的打擊也異常嚴厲,針對網絡銷售平臺上假冒商品的責任追究,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框架。而在我國,商家只要通過僞造證書、虛假宣傳等手段,再加上點僥幸心理,便可繞過監管,繼續銷售不合格商品。
盡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對假冒僞劣商品的治理做出了規定,但由於法律執行不力、處罰力度不足,導致假造行為的試探成本太低,造假行為自然屢禁不止。
而本次被曝光的江西九江的“羽絨電商產業園”就是如此,他們不但生產造假,質檢報告也是假冒的。更有商家為了壓低成本,摻雜豬毛、狗毛等雜質,使得生產的羽絨服更為低劣。由於消費者的消費認知不完全,再加上電商平臺的審核不嚴,許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买了這些假貨。
十年前,一件羽絨服不過250元左右,現在已經翻了了4倍。翻倍的漲價卻遇見了經濟下行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感嘆到:什么時候一件用於御寒的羽絨服竟都變成了奢侈品。
但對於那些無良的商家而言,陷入時代窘境的人才最好騙。而監管缺失則助長了這股假冒僞劣之風,嚴格監控、嚴格監管更像是個人年終報告上的陳詞。更重要的,國家應該快速的強化法律法規,通過嚴法來遏制這種不正風氣。還社會一股風清氣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