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帝國隕落?德國大衆深陷轉型困境 勞資衝突不斷
在全球汽車制造業版圖上,德國長久以來佔據着無可撼動的地位,以其卓越工藝和技術創新引領潮流。然而,當時間來到2024年,這個傳統強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大衆汽車集團。
大衆汽車的問題根源復雜多樣。從復雜的治理結構、對電動汽車投資的誤判,到糟糕的管理決策和來自中國的收入下滑,再到德國癱瘓的官僚機構,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這個世界第二大汽車制造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战。
數據顯示,整個歐洲的汽車工廠產能利用率正在下降。到2023年,歐洲生產乘用車等輕型車輛的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僅為60%,遠低於2019年的70%。在低成本的中歐和東歐地區,工廠利用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79%的較高水平。相比之下,高成本國家如德國的工廠利用率從65%大幅下降至54%。
大衆汽車等大型汽車制造商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本土市場。GlobalData 的數據顯示,70%左右的利用率被視為盈利的最低標准,而80%-90%的利用率則被認為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大衆汽車在德國的工廠顯然未能達到這一標准。
大衆汽車的管理層和工會領袖之間的較量愈發激烈。工會要求大衆在國內生產電動汽車,以保障未來的就業,但這一決定卻成了一杯“毒酒”。大衆汽車現在不得不使用其最昂貴的工廠來生產高成本的電動汽車,而銷量卻未能達到預期。
高昂的成本和全民出行的理念在德國工廠中顯得格格不入。大衆首席財務官 Arno Antlitz 表示,德國工廠的高昂成本與電動汽車的普及化目標不符。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VDA 的數據顯示,德國汽車行業工人的工資遠高於其他國家,這進一步加劇了成本壓力。
與此同時,歐洲的新車銷售也面臨困境。8月份,受電動汽車銷量下降的拖累,新車銷售下降了18%,降至三年來的最低點。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大衆汽車的廉價電動汽車或可持續的廉價內燃機汽車的呼聲越來越高。
大衆汽車首席財務官表示,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大衆有一到兩年的時間來扭轉其同名品牌的局面。去年12月推出的100億歐元的成本削減計劃已不再足以拯救該公司。大衆汽車將於9月25日开始與工會談判,商討進一步削減成本,甚至不排除關閉德國工廠的可能性。
然而,勞工代表在大衆監事會中擁有半數投票權,這使得大衆很難強制關閉工廠。工會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管理層表示,挑战的規模意味着必須做出一些讓步。
管理產能過剩一直是歐洲汽車制造商面臨的難題。它們受到勞動合同,以及關閉虧損工廠可能帶來的政治反彈風險的束縛。如今,高利率和經濟疲軟意味着需求正在下降,而中國出口產品數量卻在不斷增加。
一些歐洲產能過剩的大衆市場汽車制造商已經採取措施降低成本。雷諾和 Stellantis 公司都在該地區裁員數千人,並削減了生產线和產能。福特汽車也在歐洲裁員,並計劃根據區域重組計劃進一步裁員。
汽車行業專家表示,隨着中國汽車行業者在匈牙利、土耳其和波蘭等國开設工廠,歐洲的東西分裂只可能加劇。德國等市場可能主要生產高檔或豪華汽車,其價格可以讓制造商承擔更高的運營成本。
大衆汽車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它必須在維持其德國工廠的運營和在全球市場上保持競爭力之間找到平衡。大衆汽車的挑战,也是整個歐洲汽車工業的挑战。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