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實施15年 我們真的更安全了嗎?
在一片譴責和憤怒的聲浪中,本月6日,中儲糧在社交平臺緊急發表的聲明,試圖給社會輿論降溫,但在通篇的我知道我錯了,我現在就改正的陳詞濫調中看不到一絲道歉的語調和態度。
裝煤油的罐車被用來裝食用油,而且還不清洗的食安事件再次引發了民衆的擔憂:2009年通過《食品安全法》後這15年裏,我們的食品安全是變得更好了還是更糟了?
2008年,毒奶粉事件震驚全國,因服用了摻有 2B 類致癌物質的三聚氰胺的奶粉,全國有至少30萬名兒童深受其害,這是導致2009年快速通過《食品安全法》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在中國的高速發展車輪的帶動下,社會消費品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特別是食品飲料方面,增速更是驚人。
2002年,中國食品工業產值不足1萬億,但到了2008年,就達到了4萬億規模,在保持每年34%的增長率的同時,食品安全成為社會隱患。毒奶粉、毒雞蛋、毒紅棗、毒牛肉等事件層出不全,不斷刷新認知的底线。
中國作為豬肉消費大國,最典型的食安例子就是槽頭肉,這是豬頭與軀幹連接部位的肉。含有較多的淋巴結,也被稱為淋巴肉。正常五花肉批發價格在一斤12元左右,而未經嚴格處理的劣質槽頭肉批發價一斤僅3元左右,價格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這種本來應該被銷毀的問題豬肉卻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市場上出售,還制作成預制菜和梅菜扣肉,甚至行之有效多年,是因為監管部門缺乏常識還是刻意的無視?
對於監管部門而言,食品安全永遠是一個被動解決的的社會問題,幾乎所有重大的食安問題都不是在監管的日常執法中被發現,而是通過媒體和網絡被曝光後才被了解。
2015年,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正是實施後,由各種添加劑加工而成的辣條成為了影響全國的食品安全事件,由於對於辣條統一標准存在地區性差異,為了調和這種所謂的差異和矛盾,一直拖到2019年才正式立法統一了辣條的食品分類和監管要求。在食品安全、各方利益面前,相關部門似乎總是慢半拍。
屍位素餐往往比補缺式的監管更可怕。雖然7月9日,國務院食安辦組織多部門成立了徹查食用油混裝煤油罐車的聯合調查組,表達了對於違法企業和相關責任人將依法嚴懲、絕不姑息的態度和盡速开展食用油風險隱患專項排查的要求,但人們想問的是:像這樣的食品安全事件會是最後一次嗎?
2016年,在《食品安全法》正式發布的第二年,中國的食品安全違規案件達到了2.84萬件,這僅僅是來自官方公布的數字,實際情況應該更糟,而這個數字在2021年來到了9.44萬件。
正如紐約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 Yanzhong Huang 在其文章中表示:“這個問題甚至更糟(對比過去的食安問題),比如,地溝油,你可以選擇自己在家做飯,不用外出就餐,但你無法避免食用可能遭受污染的食用油,因為它很難在被正確識別,”“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變得如此沮喪的原因。”
一方面是低廉的問題食品帶來的利益驅動,另一方面是被動的監管和不作為,似乎承受傷害的永遠是普通消費者。在這樣反復的拉扯中,人們不僅要問:最後的底线到底在哪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