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lanche:公鏈中的隱形冠軍
未來區塊鏈之間一定會通過互操作形式連接在一起,不僅僅是讓一條鏈上的資產轉移到另一條區塊鏈上,而是要構建一條數據、應用、服務、以及底層協議的通路,從這個角度來看,Avalanche更像是為區塊鏈實現可操作性提供了一個完美入口,而當大門打开之後,我們肯定會看到一個充滿星辰大海的新世界。
不知不覺,2021年已過去近四分之一。
總體來看,整個加密貨幣行業正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看到——
比特幣價格首次擊穿6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以太坊2.0正式上线信標鏈,迭代升級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
美國財政部首次允許國內的銀行和聯邦儲蓄協會可使用公鏈和穩定幣進行結算,甚至能直接使用公鏈來驗證、存儲、記錄和結算支付交易;
DeFi市場持續穩定發展,總鎖倉量已超過650億美元;
NFT熱潮引發巨大關注,拍賣紀錄被一次又一次刷新,NFT代幣總市值也正在近100億美元。
從「账面數字」上看,加密貨幣市場似乎發展的還算不錯,但實際上,在區塊鏈基礎設施方面其實並未跟上行業快速增長的步伐。就拿以太坊來說,區塊大小限制、高昂的gas費、緩慢的確認速度、以及網絡帶寬已經損害到一些項目在以太坊上的發展。在2020年夏季的DeFi熱潮裏,令人咋舌的礦工費司空見慣,巨鯨“壟斷”着DeFi大額交易攫取大量收益。不僅如此,鑄幣、NFT購买等復雜的智能合約部署異常困難,有時甚至需要支付超出過去十倍之多的以太坊礦工費(或是等待數天時間)才能完成一筆交易,導致普通散戶根本無力承受小額交易成本。
不僅如此,就區塊鏈行業現狀而言,與早期不得不使用終端和基於文本工具的互聯網非常相似,如今區塊鏈因為缺少基礎設施導致許多應用無法被大規模用戶使用。即便選擇走多鏈共存路线,同樣很難承載如此之大的交易與生態應用,而多鏈操作的復雜度有時甚至令人厭煩,很容易導致用戶流失。舉個例子,對於那些剛剛入場的DeFi“小白”用戶而言,他們必須先完成交易所KYC,然後購买ETH、安裝錢包、寫下助記詞,再去學習什么是gas、如何發送交易等等,而這還僅僅是在以太坊上操作,如果想要使用其他區塊鏈,就不得不重復所有步驟。
雖然許多人將希望寄托在以太坊2.0和二層解決方案上,但現實情況似乎總是“慢半拍”,以太坊2.0全面升級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最近开發者社區更是為了EIP-1559吵得不可开交),不同二層解決方案在實現機制上千差萬別,實際應用(尤其是重資產類型的應用)對於資金安全的要求更苛刻,基本上很難成為一勞永逸的辦法。
毫不客氣地說,隨着加密行業迅猛發展和近期牛市行情,區塊鏈基礎設施僅靠以太坊“一枝獨秀”已經很難承擔重壓,這也刺激了一批公鏈項目“趁機”殺入這片紅海,尤其是像Heco、Nervos、Tendermint、Avalanche等公鏈,其中最值得關注的無疑是獲得Andressen Horowitz(a16z)、Polychain Capital等一衆知名風投支持的可互操作區塊鏈Avalanche。
從共識機制入手破解標准桎梏
加密行業一直探索在不同區塊鏈之間實現互通,但由於市場競爭過於激烈,許多公鏈往往會設置“圍欄”各自為战,結果導致資產、dApp 產品以及用戶之間的交互變得越來越困難。不僅如此,不同區塊鏈的標准也各不相同,想要在兩條或多條區塊鏈之間現實互操作幾乎不提可能,割裂性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之所以標准不一,主要是因為不同區塊鏈選擇的共識機制存在差異,現階段,區塊鏈領域裏最主要的就是經典共識和中本聰共識,經典共識則具備高速、規模性以及節能的優勢,中本聰共識則具備去中心化、魯棒性的優點。為了嘗試融合共識機制,2018年康奈爾大學教授Emin Gün Sirer、計算機學者Kevin Sekniqi 、Facebook Libra協議HotStuff共識第一作者Ted Yin創立了Avalanche雪崩協議,而Emin Gün Sirer在協議構建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Emin Gün Sirer是一名土耳其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本科學位,並在華盛頓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並於2002年獲得了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2003年,Emin Gün Sirer發布了Karma系統,也是世界上首個基於工作量證明進行分布式鑄幣的加密貨幣系統。事實上,Emin Gün Sirer是少數發現比特幣共識機制存在問題的加密專家,為此他專門撰寫過一篇論文《多數還不夠,比特幣的挖掘是脆弱的》(Majority is not Enough, Bitcoin Mining is Vulnerable),其中闡述了自私挖礦攻擊,並提出比特幣擴容解決方案Bitcoin-NG和比特幣安全解決方案Bitcoin Covenants——所有這一切,都為Emin Gün Sirer打造Avalanche雪崩協議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一個基於隨機抽樣和亞穩態決策的全新協議,雪崩協議實現了經典共識和中本聰共識合並,在驗證信息的過程不需要和全網節點比對,只要隨機選擇N個節點中的多數人即可,然後整個網絡的節點一直重復此過程。這種節點間的驗證形式,就像高山上的雪球滾落一樣,會越滾越大且越來越快,因此在去中心化網絡的基礎之上更具規模性、安全性和高速性。
正是基於Avalanche的全新共識, Avalanche雪崩協議(代幣為AVAX)作為一個开源平臺,是由Avalanche共識驅動的全新的公鏈。實際上,相比於比特幣、以太坊等其他公鏈,Avalanche還能實現更高性能、安全性和效率,我們在下表中再做一個比較:
Avalanche 能在大約在一秒鐘內完成交易,每秒清算數千筆,這使得大批量的 P2P 支付和資產轉移成為現實。可以說,獨特的共識協議所帶來的網絡高性能以及創始人光鮮亮麗的背景和專業能力天然賦予了雪崩協議明星光環,更破解了標准桎梏,使其成為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行業關注的焦點。
從互操作性入手破解鏈間桎梏
事實上,目前存在的很多加密資產並沒有高效的交易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不同的鏈上發送和接收加密資產,需要用戶使用多個錢包並了解兩個完全不同的區塊鏈,這對用戶來說可能不太友好。在不具備良善的互操作性的基礎下,區塊鏈世界就會失去很多可能性,更不要說實現鏈與鏈之間的價值無縫轉移了。
毫無疑問,互操作性可以讓區塊鏈變得更加有效和實用,以Avalanche為例,Avalanche上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被看作是它的一個子網,子網是一組動態的驗證器,它們共同合作,就一組區塊鏈的狀態達成共識。每個鏈都是子網的一部分,目前Avalanche主網包含三個區塊鏈:
1、平臺鏈(P-Chain):Avalanche上的元數據鏈,協調驗證器,跟蹤活動子網,並允許創建新的子網,實現Avalanche支持的雪人共識協議。
2、交換鏈(X-Chain):Avalanche上默認的資產鏈,可以創建新的資產,在資產之間進行交換,以及跨子網轉移,實現Avalanche共識協議。
3、合約鏈(C-Chain):Avalanche上默認的智能合約鏈,可以創建任何兼容Ethereum的智能合約,同樣實現Avalanche支持的雪人共識協議。
這三個鏈結合在一起,支持各種區塊鏈元素自行組合和定制,能讓任何人部署適合自己應用需求的“自定義”區塊鏈,將任意復雜的規則集的資產數字化,而這其實不正是互操作性的要義嗎?你會發現,不管是比特幣、以太坊、還是其他公鏈,互操作性本質其實都是一樣的,比特幣用戶可以待在比特幣區塊鏈上,以太坊用戶可以待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其他區塊鏈用戶分別待在各自區塊鏈上,Avalanche並不是要強制打通這些鏈,而是通過理解不同區塊鏈後,將它們融入到子網,在這種情況下,以太坊用戶、比特幣用戶、以及其他任何一條區塊鏈用戶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即可實現互操作。
最近就有一個互操作性的典型示例:今年二月,一群开發人員就在Avalanche和以太坊區塊鏈之間構建了“橋接機制”(bridging mechanism),允許DeFi用戶在這兩個生態系統之間轉移資產,這意味着Avalanche成為了以太坊用戶的“交易處理替代平臺”,他們可以利用時間更短、費用更低廉的Avalanche來處理交易,實現區塊鏈生態系統互補。對於以太坊區塊鏈上的DeFi用戶來說,他們所有交易都能在自己熟悉的以太坊錢包上完成,無需考慮底層“橋接機制”,使用體驗和原生以太坊應用其實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總結
隨着新冠病毒疫情陰霾逐漸散去,人們對2021年充滿了更多希望和期待。對於公鏈項目而言,都希望能在可操作區塊鏈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雖然公鏈領域競爭激烈,但Avalanche卻利用獨特的互操作性特徵找到了一種“共存之道”,他們並不想、也不會與以太坊或其他公鏈為敵。正如前文所提,Avalanche為加密社區提供了一個可以輕松轉移資產的ETH橋梁,更多地扮演了以太坊社區“好朋友”的角色——據悉,目前用戶已經從以太坊轉移了超過1億美元的資產到Avalanche。
未來區塊鏈之間一定會通過互操作形式連接在一起,不僅僅是讓一條鏈上的資產轉移到另一條區塊鏈上,而是要構建一條數據、應用、服務、以及底層協議的通路,從這個角度來看,Avalanche更像是為區塊鏈實現可操作性提供了一個完美入口,而當大門打开之後,我們肯定會看到一個充滿星辰大海的新世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