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自查正在引發富人和私企的“地震”
近期,中國各地政府加緊要求富人和企業开展稅務自查,補繳遺漏的稅款。此舉旨在應對地方財政收入不足的挑战。隨着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地方政府急需多渠道增收,以填補財政缺口。
隨着稅收自查政策出臺,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也有望出臺,目的都是希望能緩解地方政府的財務困境。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未達5%的目標,為此中央啓動了新一輪刺激和財稅改革計劃。
其中,新的稅收政策的解讀引發了北上廣深等一线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不安。但稅務專家表示,許多富人對自查的內容和具體要求不甚了解,尤其是在是否需要申報海外收益方面存有疑慮。
根據下發到地方政府的文件顯示,企業若在自查中未發現問題,需提供加蓋公章的證明文件,並“保留證據以備檢查”。部分個人還被要求補繳海外投資所得稅款,有的甚至被引用2019年鮮少使用的稅收法律條款。一位律師表示,他的客戶中部分富豪在與稅務官員協商時尚有一定的“操作空間”。
此次增收行動還伴隨着對私營企業罰款和罰金的增加,房地產市場的三年低迷重創了地方財政,削弱了家庭和投資者的信心。地方政府依賴的土地銷售收入同比下降了近25%,全國稅收收入下降5.3%,整體財政收入則下降2.2%,約為16.3萬億元人民幣。
“地方政府顯然缺乏資金,”國內一位企業的管理者感慨的說。當地政府對企業實施的處罰有所增加。這對於處於部分脆弱的私營企業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法國外貿銀行資深經濟學家吳卓殷指出,政府的財政赤字已經接近臨界點,政府急需开闢新的收入來源。“向富人和企業徵稅符合國際慣例,但不會對普通居民產生影響,”他補充道。
亞洲對衝基金行業協會亞太區主管李可勝認為,中國嚴格執行收入徵收政策是當前經濟環境下的務實之舉。但他警告說,如果稅收政策進一步擴大,可能會影響企業和投資者的信心。
近年來,許多上市公司紛紛开展稅務自查。例如,海正藥業10月自查發現需補繳稅款和滯納金共1800萬元人民幣;貴州燃氣則在自查中多繳了2000萬元人民幣。盡管地方政府希望通過這種方法來彌補土地銷售收入減少帶來的損失,但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
從2018起,政府罰沒收入約佔稅收收入10%左右,已屬於中高位的區間;到了2024年,該數值已經翻倍。目前,在長三角已公布年度財稅預算的41個城市中,有28個城市(佔比68.92%)2024年罰沒收入預算總額大幅上漲,漲幅超過25%的城市超過20個,其中舟山罰沒收入同比增長最高,達到31816.70%,而由於罰款收入增長異常,上海和滁州選擇不公布數據。
盡管今年6月,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家稅務總局並未組織全國性稅務檢查,但一些地方稅務部門已對企業發出例行通知,以確保稅收政策的執行。北京近期升級了稅務監管系統,加強了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稅務部門間的數據共享,提升了審查和執法力度。
而在輿論方面,部分經濟學家表示,目前對富人和私營企業的稅收措施可能仍不充分,未來可能會考慮擴大稅基,包括涉及房地產相關的稅種,以應對持續的財政需求。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