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停留在過去與未來的十字路口
“香港就像一艘觸礁的巨輪,正在緩緩地沉入海底,它的衰落與消失讓人遺憾痛心。”
從福田坐動車到香港西九龍站只需要15分鐘,然後你可以選擇坐地鐵到香港會展中心,票價只需要12元,但如果選擇打的士,價格可能飆升到150-250元。很多近期到過香港旅遊的年輕人在抖音等社交媒體分享了他們被的士司機宰客的經歷。
如果倒退回二三十年前,這種宰客現象可能只是偶發事件,那時的香港經濟和城市的繁榮曾是東方文明的驕傲。但這么多年來,香港似乎變化不大,的士車型還是標志性的紅色豐田皇冠,現金付款仍是他們的首選。但當我們內地城市已經有了滴滴打車、移動支付和無人駕駛之後,這種巨大的反差會越發明顯。
近年來,香港旅遊業經歷了寒冬和陣痛。2019年,香港社會事件以及隨後的新冠疫情對旅遊業造成了直接衝擊。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的數據,2019年全年訪港旅客人次約同比下降了93.6%,而疫情三年,訪港人數更是不足百萬。盡管2023年恢復到了3400萬人次,但和2018年的6500萬人次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香港的城市景觀,包括霓虹燈、雙層巴士、奢侈品和全球的金融中心,曾是現代化城市的代表,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內地遊客前往。但時過境遷,這些都成為了內地城市的標配,而且很多城市在這方面比香港規劃和設計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曾經一鋪難求的繁華鬧市,如旺角、油麻地、尖沙咀已經變得越來越蕭條,除了稀稀落落的人流就是大量關門歇業的店鋪。
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當你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如果算上機票和住宿等成本的話,方便快捷且價格優惠的網購和海外淘讓香港購物不再具有滿足感。
而且香港仍然有很多老字號商店不允許拍照,還必須用現金支付,似乎仍活在上個世紀的榮耀中,但對於內地遊客而言,卻像回到了90年代的生活裏。盡管香港人把他們稱為香港記憶,但僅憑記憶是不能找回香港曾經的榮光。
2024年7月,香港零售銷售額年率下降了11.8%,零售銷售總額為342億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85億港元有所減少。這一跌幅創下了2023年以來的新高。
去年,香港政府以“安全”為由,對有風險隱患和年久失修的室外霓虹燈進行拆除,引發討論。霓虹燈是香港的特色,從上世紀60年代起,香港的餐廳、戲院、銀行、珠寶行等都會用霓虹燈做招牌,一到晚上,旺角街頭就會成為一片燈海。當時,香港約有100多名霓虹燈手藝人,超過300家相關產業的公司;但現在相關的手藝人不足10人,而且已經沒有年輕人。
特區政府很快澄清了傳聞,強調了並沒有針對霓虹燈招牌的大規模執法行動。不過風險仍然存在,拆除是早晚的事,時勢造就人,世代更迭亦決定着行業跌宕。香港已經來到了過去與未來的十字路口。
去年开始,為了刺激旅遊業的復蘇,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超多舉措。不但從宏觀層面指導和輔助業者發展“本地特色旅遊”,而且還給合規旅行團的入境遊客提供400元港幣的鼓勵金。同時向全球進行推廣,建立大灣區旅遊品牌,並通過提供一站式電子方案,以吸引更多高端客群。
不過,這些政策僅是針對內地遊客。特區政府希望以大灣區為跳板擴展其他地區的旅遊市場,同時想借鑑西安和哈爾濱等城市的成功旅遊开發經驗,但忽視了香港旅遊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因為西方和東南亞市場的开發仍然處於歷史最低水平。
曾經,霓虹燈、港片,明星是香港旅遊成功的流量密碼,現在他們都在慢慢地退出歷史舞臺,而新時代香港的“流量密碼”又會是什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