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智庫”歐亞集團:2025年全球十大風險
Top Risks 2025
引言:
從某種角度來看, 2025 年顯得非同尋常。假如我們以外星物種的身份,無所偏倚地審視地球,我們會看到什么?一個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擴張和增長中的擁有 80 億人口的世界;在經歷了數萬年的停滯後,展現出令人驚嘆的機遇。
即便從地緣政治的頭條新聞來看,我們對 2025 年也可以抱有一些樂觀態度。過去一年主導全球的重大战爭正在減退。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試圖推翻其領導層三年後,談判(甚至可能的停火)似乎已接近實現。同樣,在中東地區,經過一年多的加沙及其他地區的战鬥後,人們對擴大暴力的意愿和目的似乎減弱。在美國,一場激烈競爭的總統選舉產生了一位無可爭議的勝者,幾乎沒有人質疑選舉是否自由、公正或被操縱。
但仔細一看,我們面臨着巨大的問題。
所謂的“國家共同體”如今不過是童話故事,其治理無法滿足公民的需求。我們的挑战是全球性的,無論是氣候、技術、經濟,還是國家安全,都無法在缺乏強有力國際合作的情況下得到解決。而現有制度框架下,增強國際合作既不被認為是可取的,也不可行。最有能力加強全球機構的政治力量,卻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前進。
我們正在回到叢林法則的世界。一個強者可以為所欲為,而弱者只能聽天由命的世界。而那些強者——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都無法被信任會為了他們掌控下的弱者的利益行事。
這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的軌跡。
1 : G0 世界 的勝利
歐亞集團已警告逾十年,G 0 世界的危險日益加劇: 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單一強權或強權集團既有意愿又有能力推動全球議程和維護國際秩序的時代。 而這種全球領導力的赤字正在變得極其危險。
到了 2025 年,這種局面將成為導致地緣政治持續不穩定的催化劑,削弱世界的安全和經濟架構,創造新的權力真空並使其不斷擴大,同時鼓勵流氓行為的興起,增加意外、誤判和衝突的可能性。一場跨世代的全球危機,甚至一場新的全球战爭的風險,比我們這一代人所經歷的任何時候都更高。
當前全球秩序的核心問題在於,關鍵的國際機構——如聯合國安理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已不再反映全球權力的實際分布。這是一場地緣政治衰退,一種國際關系的“蕭條周期”,其原因可追溯到以下三點:
-
冷战結束後,西方未能有效地將俄羅斯納入國際體系,導致俄羅斯對美國和歐洲懷有深深的怨恨和敵意。如今,作為一個曾經的強國但現已嚴重衰退,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已成為全球最危險的流氓國家之一,並積極與其他全球不穩定的行為體——尤其是朝鮮和伊朗——建立軍事战略夥伴關系。
-
相比之下, 2000 年代初,中國被納入國際秩序,尤其是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西方曾假定全球經濟一體化會促使中國領導層自由化其政治體系,並成為西方定義下的負責任的全球利益相關方。然而,這一預期未能實現。這最終導致了中西方之間日益加深的緊張關系,甚至是對抗。
-
最終,發達工業民主國家的數千萬公民得出結論,他們的領導人和精英所推崇的全球主義價值觀已經無法再為他們服務。日益加劇的不平等、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變革,使得許多人對政府和民主本身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進而削弱了這些國家在全球舞臺上領導的能力和意愿。最顯著的是,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不僅煽動了美國國內單邊主義情緒的高漲,還從中獲利。
要走出地緣政治衰退有三種途徑: 其一,改革現有機構,使其運作更加高效並贏得廣泛的合法性;其二,建立新的替代機構,以更好地適應全球權力格局的實際分布;其三,摧毀舊的體系,通過武力強加一套新的規則。
這三種途徑都在發生。但在 2025 年,最大的努力集中在第三種途徑上。
美國雖然實力強大,但卻無意領導世界。相比 2017 年,特朗普的回歸和一個政治上更加穩固、徹底單邊主義的政府,將加速美國決定性地放棄其長期以來擔任的全球治安官、自由貿易捍衛者和全球價值觀擁護者的角色。“美國優先”這個口號並非毫無緣由。
其他發達工業民主國家前所未有地脆弱,無力填補美國轉向內顧所留下的領導空缺。德國政府已經垮臺,民粹主義政黨可能在即將到來的聯邦選舉中獲得更大支持。法國正深陷長期的政治危機之中。英國由一個不受歡迎的新政府領導,該政府仍在努力站穩腳跟。意大利雖然暫時相對穩定,由與特朗普關系密切的喬治婭·梅洛尼領導,但這不足以支撐全球秩序。日本自民黨失去了多數席位,新首相石破茂可能難以持久。韓國則完全處於混亂之中。加拿大的特魯多即將下臺。對於曾經的美國盟友來說,眼下的地緣政治策略就是保持低調,祈禱不要引起混亂的關注。
除了對一個更多極化世界的普遍向往外,全球南方國家之間幾乎沒有共同點,它們既沒有足夠的力量也沒有足夠的組織能力來引領世界走出地緣政治衰退。作為發展中國家中最有實力、最有可能成為全球領導者的印度,仍然是一個低收入國家,其主要精力集中在為國家利益搭建橋梁。盡管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等國的影響力不斷上升,它們卻缺乏推動深遠全球改革的地位。
中國作為地球上第二強大的國家,也是美國唯一實際上的競爭對手,即便想要領導世界,也無法做到。它不僅缺乏吸引穩定追隨者所需的合法性和“軟實力”,還因持續的經濟困境,以及政策,而將精力集中在國內挑战上。同時,中國的夥伴俄羅斯,這個正在流失人力和經濟資本的國家,也沒有任何合理的領導資格。
簡言之,隨着 2025 年世界日益加劇的 G 0 領導力赤字,和平改革或全球秩序更新的前景並不存在。剩下的只有更大的地緣政治不穩定、混亂和衝突。在沒有任何一方能夠也愿意維持全球和平與繁榮的情況下,經濟中斷和危險的軍事衝突的風險將繼續增加。權力真空將擴大,全球治理將陷入停滯,導致流氓行為和人類苦難日益滋生。世界將變得更加分裂,更加危險。
今年的首要風險不是單一事件,而是 G 0 領導力赤字對全球秩序崩塌的累積影響。我們正進入一個與 20 世紀 30 年代和冷战初期相當的獨特危險時期。這種地緣政治現實是本年度報告中所有重大風險背後的推動力量。真正災難性事件的尾部風險每天都在加大。
2 :特朗普的“統治法則”
特朗普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將與第一個截然不同。憑借 2024 年選舉的壓倒性勝利和團結一致的共和黨的堅定支持,特朗普這次走馬上任時,比 2017 年更具經驗、更為組織化。他身邊聚集了一批久經战鬥、忠誠可靠的支持者, 這些人對如何操控官僚機構有更深的理解。 他的團隊比上次更加個人化地忠於當選總統,並在意識形態上高度一致:民粹主義者 JD·萬斯將擔任副總統,而不是福音派的邁克·彭斯。
特朗普對國會共和黨的掌控力日益增強,加上最高法院 6 比 3 的保守派多數以及更有利的媒體環境 (例如 Twitter/X 和民粹主義播客的影響力日益擴大),都將幫助他在第二個任期內推進自己的議程。
特朗普及其核心團隊認為,他第一任期的議程曾因所謂“深層政府”中的不忠任命官員和政治對手而受阻。因此,加強白宮對聯邦政府的掌控並將獨立機構政治化,成為特朗普優先事項的重中之重。從他迄今為止的提名來看,他顯然意圖全力推進這些努力,例如清除聯邦官僚機構和行政體系中的職業公務員,並任命忠誠者擔任他認為曾參與針對他的政治攻擊的重要職位,尤其是在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等內部權力機構中。
為了掌控龐大的聯邦支出機制,特朗普將依賴忠誠的任命官員,威脅對國會中不服從的投票者進行報復,並在必要時尋求單方面撤銷國會批准的資金。這種行為可能會引發法庭鬥爭,進一步將權力平衡從立法機構向行政機構傾斜。
“統治法則”的挑战
特朗普認為,所謂的“深層政府”不僅阻礙了他的議程,還因政治原因彈劾和起訴他。經過清洗,這些被他視為對手的機構已被削弱,他正將華盛頓的政治規範推向崩潰的邊緣。他對權力機構的掌控將被用來保護自己及其盟友免於追責,同時對政治敵人和批評者進行迫害和威脅。盡管這些清洗和迫害是否成功並不重要,僅靠公开威脅和繁重的調查就足以遏制異見,並質疑美國憲法的基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也使得那些長期被認為是中立和公正的法律程序不再被視為如此。
行政權力和法治的獨立性被侵蝕,將使美國的政策環境更依賴於華盛頓某位強勢領導人的決定,而不是基於既定的、政治上無偏的法律原則。 特朗普可能對他視為對手的公司合並採取更嚴格的監管審查。投資者將不得不仔細解讀當選總統的社交媒體账戶以及其團隊中不斷變化的意見領袖,以預測特朗普是否會落實其影響全球經濟的監管和關稅計劃。 這種高度個性化的執政方式可能成為 2025 年及以後企業面臨的最大風險。
如果特朗普系統性地獎勵政治上與他結盟的商業人物,在監管、法律和合同事務等方面給予優待, 那么他將推動一種以接近權力而非市場競爭為成功標准的體系。 這將加劇全球最大經濟體中的裙帶資本主義,使企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培養與特朗普政治機構的交易關系,而非專注於創造經濟價值。不愿配合的企業將處於不利地位。盡管市場和企業可能對特朗普的許多具體政策持積極看法,這種轉變將為美國的政策制定注入結構性波動,並削弱美國的商業和投資環境,可能損害長期經濟效率、生產力和增長。
最重要的是, 特朗普的破壞性衝動將繼續受到他自己缺乏紀律性和對治理缺乏興趣的限制。 在他第一個任期內,官僚內部鬥爭延遲了政策實施,並導致政策推出時一片混亂,而他對程序規則的隨意處理常常使政策在法庭上受到威脅。盡管當前團隊比 2017 年更有經驗,但未來四年中低水平的內部混亂仍將是一個反復出現的特點。
盡管如此,即使特朗普未能摧毀民主制度,他對美國長期以來價值觀的漠視,仍將使 2025 年及以後的歲月成為政治破壞的“开放季”。正如無人修復的破窗暗示對財產損害的漠視並引發更嚴重的犯罪一樣,那些對長期政治規範的小小違反若無人質疑,也將表明民主的防護機制可以被肆意忽略。在特朗普 2016 年首次當選之前,美國的制度環境與今日已大相徑庭: 他拒絕公开納稅申報表,不愿剝離家族企業,將家庭成員安插在關鍵職位,並通過社交媒體直接與公衆和外國領導人溝通,這些都反映了過去十年中制度規範已然發生的深刻變化。 隨着未來四年更多規範被公然藐視,更多“窗戶”被肆意打破,民主規範、政治制度和法治的侵蝕可能會進一步加速。
盡管美國總統歷史上屢見重大腐敗醜聞——如水門事件、茶壺山醜聞、伊朗門事件——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將標志着自重建時期以來,美國首次經歷嚴重的制度倒退。而這可能不會是最後一次。一旦某一黨派打破先例,另一黨派往往更容易效仿。自 21 世紀初以來,美國的民主規範、政治制度和法治已逐漸受到侵蝕。從 1987 年羅伯特·博克的提名因意識形態之爭而被否決开始的黨派司法战爭,最終導致對巡回法院提名人選取消了阻撓議事規則,如今又發展為最高法院大法官獲得終身任命時沒有對方黨派任何選票的現象。共和黨能夠取消最高法院提名人的阻撓議事規則,正是因為民主黨此前已在下級法院提名中這么做了。 這種你來我往的“逐底競爭”式遊戲削弱了公衆對法治的信任,而信任的重建遠比破壞要困難。
3 :中美關系惡化
2023 年 11 月,拜登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在伍德賽德達成的緩和協議暫時遏制了中美緊張關系,但特朗普重新上臺將打破這一穩定,導致全球最重要的地緣政治關系脫軌,加劇經濟動蕩和危機風險。
這一關系的改變主要因貿易政策驅動。特朗普將在就職後數周內宣布並實施針對中國商品的新關稅,意圖利用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迫使中國讓步。盡管未達到其威脅的 60% 全面關稅,某些產品的關稅將迅速提高至 50% -60% 甚至更高,到 2025 年底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將翻倍至約 25% 。即便較為溫和的方案——如在財政部長提名人斯科特·貝森特的努力下, 最高關稅僅升至 40% ——也將觸碰中國的底线。
盡管進入 2025 年時中國的經濟實力不及上一次貿易战,但中國領導人已准備採取更強硬的回應,並不太可能作出讓步。技術政策將是重要的觀察領域。中國政府和民衆對美國政策的強烈反感,認為其旨在凍結中國技術發展水平並阻礙經濟進步。即便是特朗普無法控制的事件,如 1 月 19 日字節跳動被迫剝離 TikTok 的最後期限,也會觸動普通中國人民的神經。在出口管制方面,特朗普的安全鷹派將把更多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增加許可難度,將管控擴展至生物技術等新領域,關閉規避漏洞,擴大域外工具的使用,並延續拜登政府時期的先進芯片限制。去年 12 月,中國通過限制關鍵礦產出口表明,其已准備好對美國的技術封鎖進行報復。
對臺灣政策雖非立即引發危機的導火索,但會加劇雙方關系的惡化。鷹派人士如盧比奧和沃爾茨將推動與臺北建立更緊密的關系,並挑战美國在軍事幹預問題上的“战略模糊”,尋求為臺灣提供更明確的安全保障。盡管特朗普本人可能對臺灣問題興趣不大,但其政府和國會將加速擴大美臺防務關系,並放寬對臺北在敏感領域的限制。例如,美方可能會為臺灣引入更多非對稱防御系統,提供軍事培訓,並放寬對臺灣總統賴清德及其團隊“過境”美國的限制,但預計不會直接挑战現狀。
目前,中國認為其對賴清德的壓力战術有效,賴被視為不可挽回的“分裂主義者”。只要賴的人氣保持高位、臺灣經濟表現良好,其不太可能採取激進行動。但任何美臺之間的前所未有的舉措——盡管可能性不大——都可能引發強烈反應,包括侵犯臺灣領空或領海。如果中國認為臺北在推進事實上的獨立,或華盛頓觸及其“紅线”——例如美國國防部長訪臺或美國海軍艦艇停靠臺灣港口——可能會通過封鎖或佔領外島的方式進行軍事升級。隨着 2028 年臺灣選舉臨近,中國為阻止賴清德連任而加大壓力,這些風險將進一步增加,同時也使“和平統一”的敘事更加難以維持。
盡管如此,中美雙方今年都不愿主動引發危機,兩國領導人都試圖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內事務上。 然而,達成妥協的結構性條件並不存在。中國所能提供的讓步——購买農產品和能源、擴大美國企業的市場准入、對美投資以及對烏克蘭問題的有限協助——不足以平息特朗普及其政府中的鷹派。 同時,與拜登時期的“有序衰退”不同,當時的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和外交部長王毅通過 25 個高級別雙邊渠道為中美關系提供了方向,而特朗普政府下管理和溝通機制將嚴重缺失,使中美關系更加缺乏後盾支持。
今年美中關系有兩個不確定因素: 特朗普和埃隆·馬斯克。 作為特朗普的首席顧問,馬斯克在中國的巨大商業利益可能使其成為潛在的調解力量。然而,中國可能懷疑馬斯克兌現協議的能力,而他也不太可能在如此復雜的外交問題上測試自己的影響力。
非管理性脫鉤的代價將十分沉重。特朗普的關稅將衝擊中國出口,這是原本疲軟經濟中唯一的亮點。對美出口佔中國 GDP 的 3% ,高關稅將威脅中國實現其增長目標的能力。盡管中國將採取更強力的刺激措施以抵消影響,但由於中國更傾向於穩定而非增長,政策支持將繼續是漸進和反應性的,國內需求仍將低迷。美國消費者也將因更高價格而付出代價(參見風險#4 :特朗普經濟學)。非管理性脫鉤將擾亂全球供應鏈,迫使貿易流向重組,提高企業和消費者的全球成本(參見風險#7 :禍及全球)。隨着美國在越來越多的經濟領域樹立國家安全壁壘,可能會波及醫療等新領域的出口和投資限制,全球經濟的效率和創新將受到影響。
盡管大多數國家無意卷入新的冷战,但中美關系的破裂將使日本、韓國、墨西哥和歐盟等美國的關鍵盟友和貿易夥伴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不得不選邊站隊,對其經濟造成顯著影響。雙邊關系惡化將加深雙方的懷疑、敵意和不信任,並增加意外升級的風險。盡管雙方都不希望發生衝突,但在未來一年避免衝突將需要極其高超的外交技巧。
4 :特朗普經濟學
特朗普即將接手一片強勁的美國經濟,但其政策將通過推高通脹和降低增長削弱這一優勢。
美國經濟在今年初表現強勁,產出超越疫情前的趨勢,這與其他主要經濟體不同。失業率保持在 4% 左右,通脹正在回歸美聯儲 2% 的目標,這為利率從峯值开始下降創造了條件。股市和商業信心也表現出樂觀情緒,似乎未來一片光明。
然而,這種樂觀即將破滅。當選總統特朗普的政策議程對美國經濟前景構成被低估的風險,其中兩項核心競選承諾尤為有害。
首先, 他承諾大幅提高關稅(“最偉大的發明”), 以糾正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並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他認為這是對國家有害的。中國將首當其衝,因為特朗普將對某些商品徵收 50% -60% 的關稅,並使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率翻倍至接近 25% (2025 年底)。盡管這未達到其威脅的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 60% 全面關稅的水平,中國仍將被迫作出回應——首先提高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然後針對美國對關鍵礦物和供應鏈的依賴採取措施。中美關系將因此陷入非管理性脫鉤(參見風險#3 :中美關系)。
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將為進口商品和原材料支付更高的價格,而美元走強也會使美國出口的競爭力下降。
那些與美國有大額雙邊貿易順差或被視為幫助中國規避美國關稅的貿易夥伴也將成為“關稅俠”的目標。 此外,那些特朗普認為依賴美國保護或未付出足夠對價的國家也難逃其關稅威脅。特朗普將利用關稅威脅作為迫使貿易夥伴讓步的手段,但他也毫不避諱真正實施關稅,因為他相信這將顯著減少宏觀經濟失衡並使美國受益。 今年,墨西哥、越南、日本、韓國、臺灣、加拿大和歐洲都可能面臨關稅威脅。許多目標國家將為了避免關稅而妥協,盡管代價高昂。 這將使特朗普獲得早期的勝利,並促使他加倍押注其交易型策略;墨西哥就是這樣的例子(參見風險#10 :墨西哥僵局)。
特朗普經濟學的第二個關鍵支柱是當選總統的邊境政策。特朗普政府將加強對南部邊境移民的打擊,例如恢復“留在墨西哥”計劃和第 42 條等項目,同時削減人道准入計劃,為執法機構提供更多資金以進行大規模驅逐境內無證移民。 雖然特朗普承諾的驅逐 1500 萬至 2000 萬移民不太可能實現(美國非法移民人數可能甚至沒有這么多), 但在移民政策鷹派人物斯蒂芬·米勒和湯姆·霍曼的推動下, 特朗普在 2025 年可能驅逐多達 100 萬人,並在其四年任期內驅逐 500 萬人(更可能是 300 萬至 350 萬)。
減少非法移民和大規模驅逐將縮減美國勞動力市場規模,提高工資和消費價格,同時降低經濟的生產能力。合法移民也無法填補這一缺口。依賴移民勞動力的行業,如農業、建築業和服務業,將受到特別嚴重的衝擊,因為勞動力短缺變得更加明顯。此外,非法移民也是消費者和納稅人,他們對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的貢獻,以及繳納的數十億美元聯邦、州和地方稅收,也將因打擊行動而消失,從而削弱需求增長並擴大聯邦財政赤字。
綜合來看, 特朗普的貿易和移民政策將拖累美國經濟增長並推動通脹。其他政策如放松管制和減稅,雖能促進增長,但無法彌補關稅和驅逐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放松管制方面,金融業、大型科技公司、加密行業和化石燃料生產商將從特朗普更寬松的監管政策中受益。然而,這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有限:美國經濟本已是發達國家中監管最寬松的,而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已收割了大部分“低垂果實”。例如, 國內能源產量已經創下歷史新高,較低的油價將抑制今年的新增產量。油氣和基礎設施項目審批改革可能釋放一波新的投資浪潮,但這將在未來幾年逐步顯現,而非 2025 年內。
在減稅方面,共和黨將推動永久延長特朗普 2017 年的企業和富人減稅政策,這些政策原本將於 2025 年底到期,這將在十年內額外增加 4.5 萬億美元的財政成本。然而,在財政赤字已佔 GDP 6.5% 的背景下,且衆議院共和黨僅有微弱多數,特朗普不太可能在不削減开支的情況下進一步減稅。即使由埃隆·馬斯克和維韋克·拉馬斯瓦米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能在聯邦預算中取得一定的成本節約和效率提升,削減开支的空間仍十分有限。然而,赤字和債務佔 GDP 比例在特朗普任期內將進一步膨脹,推高國債收益率和長期借貸成本,這些水平已在和平時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將开始於與第一次完全不同的宏觀經濟環境。企業估值相對於收益的比率比 2017 年高得多;財政赤字結構性增加,政府債務佔 GDP 的比例自疫情以來飆升;通脹仍略高於目標,利率也處於高位。與 2017 年相比,經濟下行風險顯著增加。
此外,特朗普 2.0 並非特朗普 1.0 。當選總統不僅擁有統一的政府和對共和黨的牢固控制,還組建了比上一次更忠誠、意識形態更統一的團隊。這次的團隊將進入政府,准備執行而非阻礙特朗普的議程。
這並不意味着政策幹擾的規模將與特朗普的競選言辭完全一致。關稅的實施可能低於預期,尤其是在貿易夥伴滿足特朗普的要求時;某些威脅很可能一直只是虛張聲勢。後勤和政治障礙將限制大規模驅逐的規模。大型企業首席執行官、顧問如馬斯克以及財政部長提名人斯科特·貝森特的遊說可能說服特朗普緩和其最具破壞性的政策。此外,如果中期選舉前出現糟糕的通脹數據或市場拋售,也可能迫使他軟化立場。
然而,特朗普將比企業和投資者預期更廣泛地兌現其核心競選承諾,並對美國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而這還不是全部。特朗普個人化的治理風格所帶來的政策的不確定性(參見風險#2 :特朗普的規則),本身就會增加經濟政策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對貿易、投資和增長在 2025 年及未來構成拖累。從長遠來看,這將危及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體、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以及全球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可預測性和表現。
5 :俄羅斯的野心
俄羅斯仍然是全球領先的國家,而隨着伊朗失去投射力量的能力(參見風險#6 :陷入困境的伊朗),這一地位變得更加明顯。今年,盡管俄烏之間可能達成停火協議,莫斯科仍將採取更多破壞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秩序的政策。俄羅斯將對歐盟國家,特別是那些前线國家採取敵對、不對稱的行動,因為這些國家繼續支持反俄政策。
今年年初,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將在未來的談判中尋求增加籌碼,因此更愿意冒險。這意味着雙方將在對方領土上發動更為激烈的導彈和無人機襲擊,在前线展开激烈战鬥,並通過暗殺對方的精英人士加劇衝突。這種局勢將具有升級性。
在這一背景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可能在 2025 年晚些時候實現他長期追求的停火協議。他希望战爭停止,無論歐盟是否努力承擔更多战爭成本。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也需要結束战鬥,因為烏克蘭在战爭中逐漸處於劣勢。特朗普推動停火的壓力將緩解這一不受歡迎決定可能帶來的政治後果,因為澤連斯基可以聲稱這是美國總統強迫他接受的。而與此同時,普京的軍隊在战場上繼續推進,這使得說服他接受停火更加困難。但在經歷 60 萬傷亡和三年的制裁後,俄羅斯也面臨迫在眉睫的人力和經濟問題,普京可能同意停火,部分原因是為了維系與特朗普的關系。
停火條款將凍結雙方部隊在現有位置,實際上使俄羅斯控制所佔領的領土,這對俄羅斯來說是一次重大讓步。協議可能會模糊處理烏克蘭與北約的關系問題,使雙方都能宣稱勝利,但實際情況很清楚:烏克蘭的北約成員資格只能是遙遠的未來,甚至可能永遠不會實現。
盡管战鬥可能停止,但和平協議仍不大可能達成。俄羅斯仍希望更換烏克蘭政權並正式獲得烏克蘭割讓的領土,而烏克蘭則計劃等待時機以期未來收復失地。雙方將在停火期間重新武裝,控制线沿线的零星战鬥可能繼續。這個脆弱的停火或許能持續到今年結束,但難以更長久。
停火還可能削弱战後歐洲安全架構,使歐洲大陸更容易受到俄羅斯新一輪攻擊——不僅針對烏克蘭,也可能波及其他地區。北歐、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將俄羅斯視為生存威脅,傾盡所有資源在停火期間支持烏克蘭的軍事建設。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可能會追隨這些更為鷹派的歐洲國家的腳步, 一邊支持協議,一邊試圖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 並加強烏克蘭和歐盟的防御能力。所有歐盟成員國以及英國可能都會暫緩考慮解除制裁,符合可能的美國立場,將取消限制性措施與和平談判的進展掛鉤。 此外,凍結俄羅斯資產的措施也將繼續,因為停火協議不會涉及賠償問題。
特朗普對北約的交易型態度也與俄羅斯的野心息息相關,這將削弱聯盟並鼓勵普京採取更多行動。雖然特朗普不會試圖退出北約,但第 5 條安全保障的可信度將取決於各國是否符合特朗普提出的要求,例如增加國防开支或減少與美國的雙邊貿易順差。特朗普將保留歐洲的關鍵軍事資產,但會減少美國軍隊的輪換部署,尤其是昂貴的東歐地區部署——這將使前线國家更為暴露。
停战後,俄羅斯相對於烏克蘭和北約的地位會有所增強,因為它至少實現了一部分領土目標。然而,歐盟國家與俄羅斯仍將繼續推行敵對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雙方都清楚和平協議難以達成,停火協議脆弱且可能隨時破裂。
6 :陷入困境的伊朗
中東在 2025 年將繼續是一個不穩定的環境,原因主要在於伊朗的力量陷入數十年來的最低谷。
自 10 月 7 日襲擊事件以來,伊朗的地緣政治地位接連遭受重創。首先,其代理組織哈馬斯在以色列對加沙的持續攻勢中被擊敗。接着,其代理網絡的核心組織真主黨在失去全部領導層及數千名战鬥人員後,最終在去年 11 月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並撤出南黎巴嫩。幾周後,伊朗的盟友巴沙爾·阿薩德突然被驅逐出敘利亞政權。這一系列連擊基本摧毀了“抵抗軸心”。盡管伊朗仍部分掌控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和也門的胡塞武裝,但其依賴代理人來威懾以色列和投射地區力量的战略已接近尾聲。
伊朗仍保有強大的導彈和無人機武器庫,但這些武器對千裏之外、擁有壓倒性軍事與技術優勢並得到美國支持的以色列作用有限。伊朗的核計劃使其成為一個“核門檻國家”,能夠在大約六個月內迅速制造出核武器,但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將核彈頭小型化以安裝在導彈上。然而,任何制造核武器的舉動都可能被迅速偵測,並招致美國和以色列的預防性打擊。簡而言之,伊朗處於極其脆弱的狀態。
相對而言,以色列則處於有利地位。過去一年軍事上的成功讓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信心大增,他將伊朗當前的虛弱視為一代人難遇的機會,可以對這個宿敵發起致命打擊。這不僅有助於進一步削弱伊朗在本地區的盟友,也可以通過削弱伊朗的常規軍事能力或其石油生產和出口設施來直接針對伊朗本身。此外,內塔尼亞胡也可能通過成功的軍事行動鞏固其國內的政治地位。 今年,以色列預計將通過非對稱手段對伊朗展开更多祕密行動,包括暗殺核科學家和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領導人、破壞關鍵基礎設施、間諜活動、網絡攻擊等。去年以色列的行動證明,它可以隨時單方面升級祕密战爭和導彈衝突,而伊朗的報復能力極為有限。
摧毀伊朗的核計劃,並可能推動伊朗政權更迭對特朗普及其團隊中的反伊朗鷹派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總統當選人很可能在未來四年內採取這一行動,除非出現外交上的突破(這一可能性微乎其微)。
然而,這很可能不會發生在 2025 年。轟炸伊朗實際上等同於向伊斯蘭共和國宣战。而盡管特朗普以“強硬手段”著稱,他一再表示反對讓美國卷入新的战爭。特朗普將不愿在其重返白宮的第一年冒險發動一場可能持續多日的战爭,這場战爭將涉及打擊伊朗的防空系統、通信設施以及加固的核設施——尤其是在這可能威脅到他的經濟議程的情況下。
這是因為伊朗報復的主要方式之一將是針對波斯灣的能源基礎設施。伊朗的導彈和無人機完全可以覆蓋這些設施,而它們比以色列的目標更加脆弱。對沙特和阿聯酋石油設施的襲擊可能推高原油價格,而若伊朗試圖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其最極端的報復選項——油價可能飆升至每桶 100 美元以上。這種局面既不是特朗普想看到的,也不符合他在海灣地區盟友的利益。
除非伊朗率先衝刺制造核武器——這不太可能,因為改革派總統馬蘇德·佩澤什基安和最高領袖阿裏·哈梅內伊希望與美國達成協議,以緩解其經濟困境——特朗普不會立即選擇與伊朗开战。相反,他的政府可能會恢復“極限施壓”政策,通過加強制裁、強化執法、以及加大外交壓力,試圖迫使德黑蘭作出讓步。即便特朗普避免制裁購买伊朗原油的中國煉油廠——這一舉措將標志着對中國的前所未有的升級——他仍可通過制裁運送非法石油的“暗黑船隊”將伊朗的原油出口從每日 150 萬桶減少到不到 100 萬桶。
伊朗將在極度脆弱的情況下嘗試接觸談判,但其政權不太可能接受特朗普要求的對核計劃的深度削減和限制。與此同時,以色列將選擇等待特朗普支持共同打擊伊朗的核計劃,而不是單獨採取行動。畢竟,特朗普的任期有四年,這為內塔尼亞胡爭取特朗普支持提供了時間,特別是在外交突破看似無望的情況下。此外,盡管以色列實力強大,但並非無懈可擊,而伊朗依然擁有大量彈道導彈和無人機,以及胡塞武裝和伊拉克民兵,這些都可能威脅以色列的安全。內塔尼亞胡還希望推動與沙特阿拉伯的關系正常化,因此他需要確保獲得美國和阿拉伯世界(尤其是目前態度曖昧的利雅得)的支持,才能放心地對伊朗核計劃展开行動。
盡管如此,今年仍存在廣泛的失控升級風險。內塔尼亞胡可能會冒險過頭,而特朗普由於對以色列的極大支持,也不太可能對其進行約束。任何激進舉動都可能越過德黑蘭模糊的紅线,引發伊朗的回應。今年,這場影子战爭可能進一步公开化。伊朗這頭“受傷的獅子”依然擁有巨大的導彈和無人機武器庫,可能被挑釁到再次與以色列直接交火。盡管與去年的衝突類似,外交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升級,但任何導致大量以色列或美國人員傷亡的事故或誤判,可能引發危險的升級螺旋,並對石油供應和價格產生實質性影響。
如果伊朗政權面臨內部威脅,其領導人,包括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的高層,可能會試圖擴大衝突以分散注意力。在失去太多的情況下,且難以重建其代理人的能力時,他們或許會最終決定制造核武器,作為恢復威懾的唯一手段。如果與美國和西方的外交最終失敗,這種可能性將增加。即使德黑蘭真心想達成一項廣泛協議,特朗普可能會認為這不過是虛張聲勢——或在鷹派顧問和內塔尼亞胡的影響下如此判斷——並在伊朗核武器成型之前對其核計劃進行轟炸。
在如此復雜的局勢下,且沒有明確的主導者,與伊朗的衝突已成為中東地區最顯著的風險。
7 :全球經濟危機
2025 年,全球市場正寄希望於全球經濟擴張的加速,但他們很快將面臨一場清醒的打擊。全球兩大經濟體——中國和美國——正准備將經濟不穩定輸出到全球其他地區,阻礙全球復蘇並加速地緣經濟分裂。
中國正經歷數十年來最疲軟的經濟表現。日益加深的房地產危機、不斷增加的債務以及信心崩塌暴露了中國增長模式的局限性。面對這一困境,中國模式加大力度依賴中國最熟悉的領域:出口。中國的工廠正生產遠超國內市場需求的汽車、太陽能面板和電子產品,導致產能過剩問題,而中國試圖將這些過剩產品傾銷到海外。目前,中國的貿易順差已超過 1 萬億美元,並繼續擴大。
與此同時,特朗普計劃通過關稅政策修正對美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這無疑是火上澆油(參見風險#4 :特朗普經濟學)。雖然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有時能成功迫使貿易夥伴讓步,但對中國的關稅將觸發報復。此外,特朗普的政策將強化美元並維持較高的美國利率,加劇全球經濟在最不具備承受能力的情況下面臨的壓力。
這一組合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言都是災難。在中國大量補貼商品的湧入和特朗普關稅威脅美國市場出口的雙重壓力下,這些國家將陷入困境。中國的產能過剩集中在許多國家正在試圖建設的战略行業中。例如,中國的電動車制造商憑借國家補貼,將其汽車價格壓低至歐洲制造商的 20% -30% ,這一差距已引發歐盟調查並隨後實施關稅。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廉價的中國太陽能面板、電池、半導體、鋼鐵和鋁產品上,這些商品正湧入加拿大、巴西和印尼等市場。
這些國家將不得不在以下兩者之間做出選擇:要么允許中國進口產品壓垮本地生產商,要么設立貿易壁壘,這將擡高消費者價格、放緩經濟增長,並可能引發中國的報復性措施。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貿易體系的分裂,並威脅到經濟復蘇的步伐。
與中美兩國聯系密切的國家,如墨西哥、越南和歐盟,將面臨最大的風險。 當墨西哥在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下同意協助阻止中國規避美國關稅時(參見風險#10 :墨西哥僵局),中國可能會以針對墨西哥制造業出口作為報復。 每一次關稅上調和相應的報復都會推高消費者價格,拖累經濟增長,並破壞幾十年來建立的供應鏈。即便是中斷的威脅,也將迫使企業建立冗余設施並維持更高的庫存,從而增加成本。美國和中國同時採取“以鄰為壑”的政策,將加速經濟和金融領域的分裂,加深政策的不確定性,並削弱全球投資、貿易和增長。
更糟糕的是,強勢美元和美國較高的利率將限制各國通過貨幣和財政政策緩解這些衝擊的能力。隨着進口成本上升和資本從新興市場流出,許多央行將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 要么加息以捍衛本幣,犧牲經濟增長;要么降息以支持增長,卻加劇通脹。 那些以美元借債的國家將面臨更高的債務服務成本和更重的債務負擔,迫使它們的央行維持高於本國經濟條件所需的利率。這將加劇政府與央行之間的緊張關系,正如我們已經在巴西、南非和印尼看到的那樣。
從中東到巴西和印尼的商品出口國將面臨額外的挑战,因為中國需求疲軟將拉低今年的商品價格。這些國家中的許多在商品繁榮時期增加了开支,現在面臨雙重壓力:收入下降的同時借貸成本上升。
時機尤為糟糕。全球增長乏力,通脹頑固,而債務水平已達到歷史高位。大多數新興市場從未完全從新冠疫情時期的財政刺激中恢復過來。即使是發達經濟體,如日本和意大利,也正因令人擔憂的債務負擔而苦苦掙扎。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在最近選舉中承諾改善經濟前景的政府將面臨嚴峻的現實考驗。他們的蜜月期會非常短暫,因為全球經濟壓力將迅速轉化為政治壓力。許多新興和邊緣經濟體將不得不在增稅、削減开支或接受更低增長之間作出抉擇。
然而,這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即使在七國集團 (G7) 中,法國政府因預算爭議而倒臺,加拿大財政部長因面對與美國日益加劇的貿易緊張局勢而在財政爭端中辭職。盡管很少有國家面臨主權違約的迫切風險,但政府穩定性的裂痕將削弱投資者信心。最大的金融風險或許就隱藏在顯而易見的地方。
巴西提供了一個早期警示。最近該國的市場動蕩——因對政府財政方案的失望而引發——顯示了在更高利率、強勢美元和全球需求前景疲軟的外部壓力下,國內挑战如何迅速升級。即便是基本面較強的國家,也將在 2025 年發現其政策選擇受到限制。
當然,也會有贏家。一些領導人可能成功與特朗普達成協議,獲得市場准入或避免破壞性的關稅 。隨着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印度和南亞/東南亞的制造業中心可能會吸引更多投資(盡管由一位強烈反特朗普領導人領導的孟加拉可能會因懲罰性關稅而被削弱這些收益)。越南可能在電子產品市場中獲得份額,盡管面臨特朗普的威脅。墨西哥若配合美國的要求,可能從近岸外包趨勢中獲益。較低的油價將有利於像印度這樣的石油進口大國。
然而,總體影響將是負面的,因為日益增加的壁壘正在分裂全球經濟,逆轉了幾十年來通過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和幫助數十億人脫貧而實現的一體化成果。全球經濟即將學到一個痛苦的教訓:當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轉向內顧時,所有其他國家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8 :AI,走向無限和無限制
2025 年,人工智能的能力將繼續增長,新模型將具備自主行動、自我復制的能力,並進一步模糊人機界限。然而,由於大多數政府選擇輕監管模式,而國際合作停滯不前,未受約束的人工智能帶來的風險和附帶損害將不斷增加。
在去年的風險#4 :失控的人工智能中,我們警告稱,由於政治因素、惰性、叛離以及技術變化的速度,全球建立人工智能防護措施的努力將顯得不足。2024 年確實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人工智能治理舉措,包括歐盟、歐洲委員會和聯合國的相關行動。但如果缺乏政府和科技公司的強有力且持續的支持,這些舉措將無法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
不到兩年前,頂尖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曾呼籲暫停人工智能开發六個月,世界領導人也曾聚集在英國,共同應對人工智能的安全風險。然而,到了今天,大多數政府出於對經濟利益的擔憂,對人工智能的監管表現出猶豫,而一些曾經對人工智能風險發出警告的科技公司高管現在卻在公开場合淡化這些風險。不僅如此,政府和企業正在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訓練新模型,而不是加強現有的防護措施。
2025 年,原本有限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將進一步被削弱。 在華盛頓,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承諾廢除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行政命令,這一命令是與大型科技公司密切合作制定的,其廢除將威脅到高風險人工智能系統的安全測試程序,以及問責和透明度的相關措施。 特朗普政府計劃重用硅谷資深人士,如大衛·薩克斯、彼得·蒂爾和馬克·安德森,他們認為人工智能防護措施是“覺醒”(woke)、繁瑣且阻礙美國在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中的不利因素。即使是埃隆·馬斯克, 盡管他對人工智能的存在性風險表達過擔憂,也將更多關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削弱監管,而非推動人工智能的監管;與此同時,他的公司 xAI 正運營着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集群之一。
立法舉措同樣面臨阻力。最重要的例子是加利福尼亞州的 SB-1047 法案,該法案要求對訓練成本超過 1 億美元的人工智能模型在發布前進行風險評估等安全措施,但卻被州民主黨州長否決(盡管該法案可能在今年卷土重來)。雖然其他州正在實施混亂的人工智能監管法規,但沒有任何一個州的影響力或能力能夠與加利福尼亞法案解決極端或存在性風險的潛力相匹敵。盡管國會對人工智能表現出兩黨興趣,但全面的聯邦人工智能立法仍然不太可能實現。
當美國監管陷入僵局時,开源人工智能模型卻在實踐中創造了新的事實。現在,任何擁有基本技術技能的人都可以在個人設備上下載並運行復雜的大型語言模型(LLM)。許多這些开源模型缺乏足夠的安全防護措施,可以被用於非法目的。它們還可以通過點對點分發並完全私密地運行,使得幾乎無法進行控制或遏制。而且目前似乎很少有人愿意嘗試去遏制。
即便是擁有世界上最全面人工智能法律的歐洲聯盟,也顯示出對監管的疲憊和买方悔意。歐洲政策制定者現在越來越關注確保人工智能主權,淡化了關於存在性風險的敘述,認為這會分散對更緊迫問題的關注,例如可持續性、勞動力市場的破壞以及知識產權保護。英國發起的“人工智能安全峯會”的最新版本將於 2 月在巴黎舉行,但已被更名為“人工智能行動峯會”,並擴展了以增長為導向的任務。
隨着 G 0 領導力真空(參見風險#1 :G 0 的勝利)的加深,全球合作狀態的惡化加劇了這些風險。特朗普政府將解散與盟友協調人工智能政策的關鍵渠道,例如美歐貿易與技術委員會,並退出七國集團內的人工智能合作——盡管全球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機構之間的技術合作可能會繼續。與此同時,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優先考慮獲取人工智能技術,而非減輕其風險。
最大的危險在於中美關系的迅速惡化。隨着華盛頓和中國陷入更深的非管理性脫鉤,在拜登政府時期啓動的人工智能安全對話面臨不確定的未來。盡管兩國都希望防止災難性後果和危險能力的擴散,但進展依然極其緩慢—— 僅僅在同意將人工智能排除在核武器決策之外這一問題上就耗費了一年多時間。 雙方在先進技術問題上的日益不信任將使在人工智能安全問題上達成實質性協議變得不太可能。
因此, 2025 年爭相开發前沿模型並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步伐將加快,對電力、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需求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除了對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影響,人工智能的顛覆性潛力將顯著增加。新模型將能夠在最少人類監督的情況下自主追求目標。這些“智能代理”可以獨立採取行動、與現實世界系統交互,並即時適應意外情況。
這種日益復雜的能力帶來了非凡的機遇,但也為 2025 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它們將使用戶以更高效的方式操縱市場和傳播虛假信息。在前沿領域,最先進的模型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對人類控制的抵抗跡象。隨着人工智能能力在更少監管下進一步快速推進,發生災難性事故或不可控人工智能“突破”的風險將不斷增加。
隨着人工智能能力在幾乎沒有約束的情況下快速推進,發生災難性事故或不可控人工智能“突破”的風險將不斷增加。這種風險因人工智能系統逐漸被整合到關鍵基礎設施中而進一步放大,從生死攸關的醫療決策到數萬億美元的金融系統,任何事故的後果都可能極其嚴重。一款優化供應鏈的人工智能可能無意中擾亂全球物流,導致關鍵商品短缺。多個人工智能交易代理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引發市場失靈。高級模型甚至可能學會操縱人類操作員以服務於流氓行為者,而人工智能在武器系統中的日益整合則將世界推向自主化战爭的邊緣。
2025 年將標志着又一年在缺乏足夠安全措施和治理框架約束下的技術發展。由於構建更強大人工智能的激勵機制,真正意義上的約束措施可能只有在开發者遇到數據、算力、能源或資金的硬性限制時才會出現。在此之前,技術能力和相關風險將繼續不受約束地增長。
9 :無主之地
治理空白的風險源於日益加深的 G 0 局勢(參見風險#1 :G 0 的勝利),其中全球最強大的行為者——尤其是政治分裂且功能失調的美國——正在放棄全球領導責任。這種真空加劇了地緣政治衝突、破壞和不穩定;削弱了全球治理和多邊合作在公共利益領域的作用;同時助長了流氓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的氣焰。它還使全球範圍內許多地區、空間甚至超出地球範圍的地方成為治理薄弱甚至被遺忘的區域。關鍵的全球公共領域如外太空、海牀,甚至空域正在隨着衝突區域的擴大而縮小——這一趨勢由 2024 年 12 月俄羅斯擊落一架阿塞拜疆飛機的事件凸顯。導彈襲擊現已成為航空死亡的主要原因,迫使商業航空公司繞過越來越多的爭議領空。
當前沒有國際力量既愿意又能夠為這些地方帶來穩定或幫助受 G 0 影響的受害者。唐納德·特朗普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單邊主義和收縮本能將使這些地方的境況更加惡化,而民間社會或其他行為者的努力無法填補這一空白。沒有人會對這些空間內發生的事情負責,包括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對於最脆弱群體而言,人類的代價尤為慘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稱,目前全球每六個兒童中就有一人生活在受衝突影響的地區,這一比例自 1990 年代以來翻了一倍。
中東的衝突已經留下五個無人治理的空間——加沙、西岸、黎巴嫩、敘利亞和也門。在加沙,犯罪團夥、家族組織、幸存的哈馬斯成員以及以色列軍隊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統治被摧毀的巴勒斯坦人口。海灣國家在治理、安全或重建方面不愿介入,以沙特為首的國家表示,只有以色列軍隊撤出並出現明確的“战後”計劃,他們才可能參與。盡管阿聯酋表現出對近期參與加沙事務更大的興趣,但這可能僅限於部署私人承包商,而這些承包商在战後環境中的表現往往參差不齊。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目前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合法性來治理加沙,更不用說制定一個在 17 年後返回這一地區的可信計劃。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將避免直接介入這一危險的安全環境。以色列軍隊將事實上佔領該地區,而加沙地帶日常生活中的苦難將繼續加劇。
被加沙問題媒體報道所掩蓋,約旦河西岸的安全環境將進一步惡化。由哈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战組織(PIJ)等恐怖組織支持但獨立運作的武裝分子已在約旦河西岸北部的傑寧、圖爾卡姆、納布盧斯和圖巴斯扎根,將這些城市變成以色列軍隊突襲的熱點地區。自 10 月 7 日以來,以色列軍隊的战術有時類似於在加沙使用的方式,包括對建築物的空襲以及對無人機的日益依賴。這些行動的頻率和規模增加,加劇了西岸巴勒斯坦人本已壓抑的生活條件。同時,極端定居者對巴勒斯坦人的暴力依舊存在。以色列將繼續批准新的定居點建設,而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政府中的一些官員希望正式吞並約旦河西岸,並期待特朗普政府承認以色列在被佔領土的主權。
黎巴嫩將在今年擺脫战爭,因為去年 11 月以色列與真主黨達成的停火協議可能會繼續生效,尤其是在伊朗經敘利亞的補給路线被切斷後。根據美國斡旋的協議,真主黨將撤回到利塔尼河以北,而以色列軍隊將撤離南黎巴嫩。同時,黎巴嫩軍隊將增加部署以支持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UNIFIL),這一多國部隊已負責監測黎以邊界數十年。然而,由於派系僵局、疲弱的經濟以及政府無法穩定提供社會服務,黎巴嫩將繼續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它仍將無法阻止以色列對其領土的襲擊,也無法控制真主黨及其他不受國家權威管轄的武裝分子。
在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突然垮臺將引發強烈的權力真空風險。多個叛軍組織,其中一些持極端伊斯蘭聖战主義思想,在阿薩德的倒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將在舊政權廢墟中爭奪權力。遜尼派武裝組織“解放沙姆陣线”(HTS)目前控制着大馬士革,試圖建立一個包容性政府並鞏固對全國的控制。如果該組織能夠讓其他派系保持一致,並獲得國際承認和援助,敘利亞可能實現穩定,數百萬難民可能返回家園。但如果 HTS 失敗,且各派系無法達成合作,敘利亞將再次陷入無政府狀態,引發新的難民潮。如果特朗普政府撤回對其庫爾德盟友的支持,隨之而來的真空可能促使“伊斯蘭國”(IS)在該國內部卷土重來。
也門可能面臨永久分裂。盡管一年多的美以空襲和經濟壓力,胡塞武裝仍控制人口稠密的北部地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將使數百萬也門人面臨疾病與飢餓威脅。
利比亞在卡扎菲倒臺十多年後依然分裂,無政府狀態持續。石油收入雖提供希望,但生產不穩定且爭奪資源導致反復衝突,阻礙國家對話和政治和解。
在烏克蘭,俄羅斯佔領頓涅茨克等四地區,約 350 萬居民受到治理薄弱影響。可能達成停火協議,但條款或將這些領土事實割讓給俄羅斯。西方對這些地區的關注預計將迅速減弱。
薩赫勒地區的動蕩加劇。布基納法索和尼日爾轉向與俄羅斯合作,獲得象徵性援助。頻繁的政變和恐怖主義活動使局勢復雜,美國與法國的撤出可能進一步削弱穩定。
非洲其他地區仍受內战影響。提格雷战爭後,埃塞俄比亞的恢復步履維艱,大量醫療設施損毀,平民缺乏基本服務,流離失所者不愿返回家園。蘇丹內战自 2023 年爆發以來,已造成 15 萬人死亡, 300 萬人逃往鄰國,公共衛生威脅惡化,達爾富爾部分地區進入飢荒狀態。剛果民主共和國持續因礦產爭奪和武裝叛亂陷入困境,大規模侵犯人權事件頻發。
在緬甸,軍事政變後 300 萬平民流離失所,羅興亞族遭系統性迫害,民族緊張局勢升級,軍政府暴行持續。在海地,政治危機與幫派暴力交織,局勢持續惡化。
盡管這些地區目前對地緣政治或市場風險的直接影響有限,但其薄弱的治理和有罪不罰現象為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及毒品網絡提供了溫牀,最終威脅全球穩定。
10 :墨西哥僵局
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謝恩鮑姆及其所在的莫雷納黨在去年的選舉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勝。她現在擁有廣泛的授權,行政權力幾乎沒有制約。然而,謝恩鮑姆將在今年面臨與美國關系的巨大挑战,同時還需應對國內持續的憲法改革和財政壓力。她的外交和治理能力將受到迅速考驗。
2025 年,美墨關系將變得更加緊張。 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已經威脅,如果墨西哥不能遏制移民和芬太尼流入美國,他將對所有墨西哥進口商品徵收 25% 的關稅。此外,特朗普還威脅對所有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徵收 100% 的關稅,原因是這些汽車中含有大量的中國零部件。
對此,墨西哥總統謝恩鮑姆採取務實應對策略,強化墨西哥在打擊販毒集團和控制移民流動方面的立場,展示近期成果並承諾進一步行動。同時,在應對中國議題上,墨西哥官員准備做出重大讓步,以避免高額關稅。然而,這些妥協措施可能低估了當前挑战的嚴峻性。
相比特朗普第一任期,兩國關系如今面臨更大阻力。當前,美國對墨西哥的鷹派立場更加統一且強硬,特朗普的政策不再受到溫和派內閣制約。同時,從芬太尼、移民到貿易爭端,雙邊矛盾顯著增加,使得談判復雜性遠超以往。特朗普的高額要求與墨西哥需要作出的讓步,可能超出墨西哥政府預期,而國內莫雷納黨權力的鞏固,亦削弱了謝恩鮑姆以國內政治限制為由的抗爭空間。
特朗普計劃優先要求墨西哥打擊“過境”投資,遏制中國企業通過墨西哥進入美國市場以規避關稅。對此,謝恩鮑姆將積極回應,為特朗普提供早期勝利。但美國還將施壓墨西哥在汽車行業等領域實施更嚴格的原產地規則,並可能要求墨西哥採取與美國對華關稅類似的措施。這將加劇墨西哥經濟壓力,推高通脹。
在邊境問題上,特朗普預計採取更嚴厲措施打擊非法移民,同時要求墨西哥遏制毒品和移民流入美國,並可能要求墨西哥接收第三國公民。謝恩鮑姆雖力爭讓美國直接遣返移民至原籍國,但為避免關稅最終或將妥協。此外,若特朗普推行對匯款徵稅政策,將對墨西哥經濟造成沉重打擊,而其通過軍事手段打擊販毒集團的計劃更可能引發主權爭議,加劇緊張局勢。
美墨加協定(USMCA)的挑战
USMCA 的審查或於 2025 年啓動,過程復雜且漫長。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比其首任期更加不透明,長期鷹派人物彼得·納瓦羅將擔任高級職位,進一步模糊政策責任。此外,加拿大可能在保守黨領袖皮埃爾·波利耶夫上任後尋求與美國單獨談判,雖成功可能性較低,但將拖慢談判進程,令墨西哥的立場更加復雜。盡管 USMCA 可能存續,但談判預計更加對抗且充滿挑战。
謝恩鮑姆與特朗普的個人關系或具功能性,但難以建立親密聯系。相比其前任安德烈斯·曼努埃爾·洛佩斯·奧夫拉多爾(AMLO)作為民粹主義者與特朗普的共同點,謝恩鮑姆作為現代進步主義者和技術官僚,與特朗普的“契合度”較低。
這種差異,加之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將影響美墨關系,並對墨西哥經濟造成抑制作用。AMLO 推動的憲法改革,包括 2025 年起聯邦法官直接選舉,將削弱司法的獨立性,減少對執政黨的制衡,侵蝕投資者信心。此外,謝恩鮑姆計劃進一步推動對自主機構領導層的直接選舉,可能加劇政策不穩定性。盡管她任命了一支專業型內閣,並分權至技術官僚,降低政策風險,但莫雷納黨的過度自信或導致決策失誤,制度性的制衡削弱將進一步放大風險。
墨西哥經濟面臨短期低增長和高財政赤字(佔 GDP 6% )。謝恩鮑姆需要推動政治敏感的財政整頓,同時維持社會支出優先事項,若未能平衡,將難辭其咎。
墨西哥擁有年輕的人口結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全球供應鏈近岸外包的機會,具備長期成功的條件。然而,要釋放這些潛力,謝恩鮑姆必須在任期第一年內克服強大的政策和經濟阻力,確保政治與經濟的穩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星球日報
文章數量
7931粉絲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