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黨的博弈:國際監督能否確保美國選舉透明度?
對於崇尚西方民主制度的人而言,美國的選舉制度是自由、公正且安全的。然而,2024年9月的一項蓋洛普調查顯示,約有20%的美國人表示對總統選舉結果的准確性“完全沒有信心”。而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騷亂事件更凸顯了這種不信任的危險性。
2024年的美國大選,來自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的79名國際觀察員受邀監控部分州和地區的投票過程。但並非所有州都允許國際觀察員進行監督;相反,大多數州的投票站都是拿着放大鏡看選票和選民的黨派人士。由於黨派觀察員自身的黨派和意識傾向,他們的存在通常對選民投票意愿和信任度會造成復雜的影響。
美國兩黨最大的分歧就是缺乏信任,各黨派對觀察員的權限和行為准則持不同看法。而這種分歧在一些州內激化,黨派觀察員普遍存在敵視的態度,都認為對方可能通過影響投票過程來增加己方優勢。
例如,2024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確認國會觀察員訪問法》(COCOA 法案)允許國會派遣觀察員在全國範圍內監控選舉過程。但不得幹涉選票處理或接觸投票設備。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兩黨在如何解讀和執行這些規定上各執一詞,造成了選舉現場對峙的緊張氣氛。
支持共和黨的選民普遍認為選舉可能存在舞弊風險,因此更傾向於信任黨派觀察員,而非第三方監督。在投票站,黨派觀察員對細節的質疑有可能放大這種情緒。相對而言,支持民主黨的選民對選舉系統的信任度更高,較少擔心舞弊問題。
這種信任度的差異在關鍵搖擺州特別明顯。例如,在一些允許黨派觀察員監控但不允許非黨派或國際觀察員介入的州,選民可能會感到失望,認為沒有公平的第三方介入,選舉結果的可信度降低了。
相比之下,許多國家在全國選舉時會定期邀請國際觀察員,確保過程公正並增加公衆信任。在2024年的莫桑比克總統選舉中,國際觀察員指出了選區內投票統計的違規問題,並公开批評透明度不足的現象。類似的監督措施在亞美尼亞等國家的選舉中也發揮了作用。
但是,這並不是說國際觀察員制度並非沒有弊端。一方面,他們的數量和分布無法覆蓋全美所有的投票站,而在一些敏感地區,政府對國際觀察員活動的限制使得監督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即使是高素質的觀察員,也會由於擔心暴力衝突或出於其他原因,在某些問題上保持克制。
增加國際觀察員在美國一直是一個復雜且具爭議的問題,特別是像北卡羅來納和賓夕法尼亞州這樣的搖擺州只授權有黨派傾向的民意調查觀察員參與監督,這無疑再次放大了民主與共和兩黨的黨派矛盾。
因為,這些這些觀察員要的是選票,是要從選舉過程中找到對方操控選舉的證據,而不是真正希望通過有效監督來緩解公衆的不信任感,提高選舉的透明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