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裏程碑!人民幣全球支付再創新高 達到4.74%
根據全球最大的銀行間信息服務機構 SWIFT 的數據顯示,7月份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額創下歷史新高,達到4.74%。
上個月,人民幣在支付貨幣排名中仍保持第四位,其在全球交易中的份額從6月份的4.61%上升至4.74%。這一增長標志着人民幣連續第九個月保持在4%以上的水平。數據顯示,以人民幣結算的支付額較6月份增長13.4%,高於所有貨幣10.3%的增幅。
作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舉措之一,中國於2009年首次鼓勵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使用本國貨幣。自2022年2月俄烏衝突以及俄羅斯被逐出美元體系以來,人民幣的使用量一直在增加。去年,中國和俄羅斯2400億美元的貿易額中絕大多數是以人民幣或盧布結算的。
由於美元被視為對抗俄羅斯的武器,新興市場感到不安,中國的政策制定者繼續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的替代貨幣。作為回應,巴西等國家表示更愿意接受人民幣。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表示:“盡管面臨貶值壓力,但今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仍在推進,海外使用不斷增加。”渣打銀行的人民幣全球化指數也追蹤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情況,根據 SWIFT 數據,該指數在2023年強勁增長33%,今年繼續增長。
2023年11月,人民幣超過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活躍貨幣,僅次於美元、歐元和英鎊。SWIFT 數據顯示,7月份美元佔全球支付的47.8%,其次是歐元,佔22.5%,英鎊佔7%。人民幣還以6%的份額佔據貿易融資市場第二大地位,高於歐元的5.8%,僅次於美元83.2%的份額。
丁爽表示,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希望避免過度依賴美元,而人民幣則有望擴大其全球影響力。但他也指出,考慮到中國的資本管制狀況,人民幣國際化達到一定水平後,進一步突破仍具有內在難度。
他表示:“為增強人民幣的信心,人民幣匯率和跨境資本流動的开放都必須發揮作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