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的需要大水漫灌來提振經濟么?
前幾天,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峯在一次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對比美國,日本如何大水漫灌救經濟的,言下之意,中國央行要及時放水。
8月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一份對中國的年度評估報告稱,國際貨幣基金呼籲中國動用 "一次性 "財政資源來完成和交付預售房產,或向購房者提供補償。該報告認為,四年的成本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 5.5%,據彭博社的估算,按照去年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計算,規模會達到近 1 萬億美元。
5月6日,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發文,建議中國把收入轉移到家庭,甚至發錢,這樣就可以實現經濟增長。
7月8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在北京第47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舉行的論壇上,建議中央財政在十一黃金周,直接發放幾千萬,甚至一萬億人民幣規模的消費券,鼓勵或補貼民衆消費,從而提升中國經濟短期的增長活力。
8月1日,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黃益平發文,呼籲官方改變重投資、輕消費的政策理念,採取支持消費增長的財政手段,“直接給老百姓發錢”。還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和攜程創始人梁建章,也先後呼籲發錢刺激消費。
這么多經濟學家,都在主張大水漫灌來救經濟。
疫情後,中國經濟復蘇沒有想象中迅速復蘇。但究其深層的原因,無一例外,都是按照以上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的主張,舉債开支,大水漫灌造成的,包括,日本和美國。其中,90年代初日本泡沫破滅後,一直以來大部分時間,都採用的是寬松的貨幣政策,窮人越窮,富人越富,年輕人躺平,不愿意婚育,階層固化,生產創新很少。美國債務都達到了34萬億美元,隨時會被巨大的債務反噬。
對於是否要大水漫灌,基本上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大水漫灌,資本市場一定歡迎,有資產的人因為泡沫而增值,而在金融鏈條最底層的人,因為貨幣傳導下來很慢,他們將飽受通脹之苦,貨幣貶值,民怨沸騰。
這些學者說居民端消費不足,所以發錢給居民端。其實就是印鈔給所有人,大家有錢了就會消費了,包括窮人。他們忘了,錢只是交易媒介。如果印錢可以改變經濟,那么給大家印學歷就可以提高他們的認知和智慧了?
這些學者始終把眼睛盯在經濟總量上。而經濟總量始終和印鈔匹配的,只要印鈔進入了實體,尤其是政府相關的企業如國企,經濟總量必然增加,比如這些年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最後轉化為了債務。
當這些學者看到GDP又停滯不前,他們就會想到刺激不夠,˙再放水。這就是法幣長期貶值,債臺高築的原因。中國地方債已經到了100萬億。他們說中央政府債務少,那就把債務轉到中央政府。以後量化寬松走美國的路。美國印鈔,不僅是34萬億美元的國債,還有超過200萬億的沒有着落的責任。可以說,這些債務都是旁氏騙局,基本上是無法償還。債務是美國將來納稅人的噩夢。
2015年中國推行的棚戶改造,政府發了3-4萬億的錢,居民加足槓杆,造成了後來房價暴漲。而且其中大量的期房的銷售,讓房企槓杆也加滿到90%。政府就是聽了這些凱恩斯派經濟學家的建議,才造成了後來巨大房地產泡沫。直到現在,租售比仍然是失調的,年輕人不愿意消費,不愿意买房,不愿意婚育,這是泡沫經濟造成的後果。
這些經濟學者只管當下,不管未來債務奴役的問題,不管貨幣貶值的問題。他們的老師凱恩斯說過,「未來,我們都會死的!」我們只管享受 ,哪管未來洪水滔天!
當類似房地產(資本)收益遠遠高於創新生產力的收益,當創業和打工還不如躺在體制裏混飯喫,這樣一種經濟的前景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現在,居民端確實在存錢。如果CPI持續走低,說明人民幣在境內是升值的,對老百姓來說, 這不一定是壞事兒,購买力增加了,如果工作機會能夠增加,這樣的經濟環境,老百姓的生活焦慮反倒是更少。
居民儲蓄,企業謹慎投資,都不亂花錢,我覺得是好的。泡沫要出清,股市裏也有價格修正。市場中各種扭曲的價格需要回歸,讓市場去發現高回報的新質生產力,這才是中國經濟至關重要的點。
政府如果財政入不敷出的話,可以考慮減少支出,裁員和降薪,縮小編制,減少基建。如果國企沒有效益,就私有化,到股市裏融資,養那么多人,不是好企業,企業是要追逐利潤的。
美國的行政費用佔GDP的3.4%,日本佔2.8%,中國佔25.6%。
老百姓沒有錢,那就給老百姓減稅,降低個人所得稅,降低社保。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的研究發現,中國五項社保的法定繳費之和已達工資水平的40%,有些地區已接近50%。中國社保繳費是北歐五國的3倍,是G7國家的2.8倍,是東亞鄰國的4.6倍。據統計,中國稅收佔消費品價格的比重竟然高達64%,是商品本身價值的1.8倍。在中國,如果你月入一萬,要交14%個稅,12%公積金,8%養老保險,4%的醫療失業險,合計3800元,剩余6200元;若你再拿這6200元去消費,則需要為你所消費的商品埋單17%的增值稅,28%的各種雜稅,約為2800元......所以,一個月入一萬的人,相當於要交6600元來養政府。
政府還要放松對民營企業的幹預和管制,盡量多給民營企業綠燈。比如國務院最近發布旨在推動教育和培訓行業的《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等於給做校外培訓的機構一個機會。
民企有了政策的支持,就敢於投資,敢於招人,老百姓就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還要多給民營企業減負,減少稅費,他們賺了錢,等於回饋了社會。民營企業發展了,賺錢了,躺平的年輕人看到了機會也會起來了,失業率也降低了。
我認為,國家最大包袱是體制內的負擔。不是在民營企業,民企企業不賺錢會自己調整。而在國企,機關,事業單位,所謂體制內的人太多了,這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據說,2023年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住房公積金實繳職工人數為4835.9萬人,意味着體制內在編人員達到了4835.9萬人。2023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4041萬人,其中農民工總量29753萬人;也就是說:約15個就業人員中,就有1個在體制內!人多行政費用自然就多了。據說,美國的行政費用佔GDP的3.4%,日本佔2.8%,中國佔25.6%。這些旱澇保收的,「喫皇糧」的人太多了。
而且,體制內大部分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優質人才,他們離开體制,進入到社會的制造和服務行業,那將會大大地促進新質生產力和創新能力,對整個經濟會有一個很大提升。
對於IMF的建議中國大放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執行董事張正新表示:“我們認為,在完成和交付這些單位時,我們應該繼續應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原則。”他還說:"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財政支持是不合適的,因為這可能導致對未來政府救助的預期,從而引發道德風險。“
我認為,張正新回答的很好。中國的問題,是體制佔據了巨大社會資源,但是有活力的民營企業的空間和資源被擠壓。這不是市場化。中國在改革开放的一开始,就是體制裏提倡「下海」,「不喫大鍋飯」,很多人才來到社會,做出來巨大的貢獻,中國的經濟也因此取得了巨大成果。
全面市場化和法治化才是中國未來的出路。
作者:魯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