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老本”不可取,加密領域並不能靠網絡效應建立持有護城河
作者: Catrina , 加密 KOL
編譯:Felix, PANews
重新審視 Web2 最受歡迎的 Growth Hacking(PANews 注:增長黑客,即通過某些手段和策略幫助公司快速成長):為什么網絡效應不再是 Web3 的持久護城河。
首先了解網絡效應的定義,以及為什么在 Web2 中很重要。下面的結果來自 ChatGPT:
定義:當一種產品或服務因更多人使用而獲得額外價值時,就會產生網絡效應。這意味着每個新用戶都會增加產品或服務對現有用戶的整體價值。
網絡效應(NE)的好處:
- 加強競爭護城河——更多用戶使產品更有價值,從而阻擋競爭對手。
- 降低用戶獲取成本——現有用戶通過口碑、集成或生態系統效應吸引新用戶。
- 創造更高的轉換成本和留存率——隨着網絡發展,用戶越來越融入到生態系統中(例如,社交聯系、數據、集成)。這使得他們離开的代價高昂或不方便,從而提高留存率和定價權。
這裏或許會有人提出反對,但本文強調的是,網絡效應並不是加密領域的持久護城河。由於加密貨幣具有以下特徵,它們無法使加密公司擁有與 Web2 公司同等的持久力和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特性 1:加密用戶往往更唯利是圖
作為用戶的开發者:开發者是區塊鏈(L1、L2、其他“層”)的用戶/購买者。區塊鏈為开發者提供了類似的產品:記錄交易歷史的鏈上不可變數據庫中的區塊空間。在選擇在哪構建時,开發者通常有共同的標准:
- 最低的交易費用
- 最快的交易處理
- 最高的流動性
- 大多數生態系統/社區支持,包括贈款
正如上圖中 Electric Capital 的开發者報告所示,以太坊最初受益於網絡效應,吸引了大多數开發者專門在以太坊上構建(“單鏈开發者”)。然而,面對Solana 和 Base 等競爭對手,網絡效應未能挽救性能表現不佳、流動性碎片化的以太坊。導致從 2022 年开始,“單鏈开發者” / “月活躍开發者總數”的比例大幅下降。這種轉變表明开發者唯利是圖的本質,他們會流向滿足其需求的地方,而不是為了忠誠而留下來。
作為用戶的散戶:只要 DeFi 仍是加密貨幣的主要用例,流動性提供者和 DeFi 用戶就會繼續尋求:
- 流動性收益最高
- 交易中滑點最低
- 代幣種類最多
- 最具吸引力的挖礦獎勵
這種行為通常與用戶體驗或平臺偏好無關。
此外,錢包的出現,使得在 Uniswap 和 Hyperliquid 等平臺之間切換變得絲滑且輕松。
作為用戶的驗證者:驗證者自然會尋求最高名義價值的區塊獎勵——無論是從他們的權益(在 PoS 網絡中)還是從提供的服務(作為 DePIN 提供者)中。
選擇繼續使用還是支持山寨 L1、L2、應用鏈或 DePIN 項目,取決於簡單的成本效益計算。驗證者在做出此選擇時,會評估經濟價值和區塊獎勵的可持續性。
特性 2:加密貨幣默認是开源的,大幅降低模仿者的准入門檻
“吸血鬼攻擊”:SushiSwap 復制了 Uniswap 代碼,並提供完全相同的用戶體驗,然後設計了一個更有利可圖的代幣激勵,吸走 Uniswap 的流動性提供者和用戶。
在 Web2 中實施類似攻擊要困難得多。必須有人竊取 Facebook 的整個代碼庫,推出相同或更好的產品,然後向 Facebook 的所有用戶提供資金,吸引他們使用新平臺。
特性 3:加密貨幣默認可互操作,最大限度降低了开發者和散戶的轉換成本
以 USDC 為例,其可以說是加密領域中網絡效應最高的,將其與 Web2 同行之一 Visa 網絡進行比較。如果 USDC 不被接受,則在 DEX 或 CEX 上將其兌換為 USDT、USDe 或 PYUSD,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然而用戶將卡從 Visa 網絡切換到萬事達卡要麻煩得多。
現在回到本文主要觀點,為什么網絡效應不能使加密公司獲得與 Web2 同行相同的優勢:
網絡效應不會增加競爭護城河:由於加密貨幣的可分叉性和开源性質,再加上無差別產品(收益、區塊空間、流動性)之間的伯川德競爭(PANews 注:即不同廠商之間產品是完全替代的,因此哪位寡頭的定價更低,則哪位寡頭將贏得整個市場,而定價較高者則完全不能得到任何收益),網絡效應並不一定會讓擁有更多用戶的先行者更具“競爭力”。
網絡效應不能降低獲取加密用戶的成本:加密用戶(無論是散戶還是开發者)的本質比 Web2 用戶更唯利是圖。散戶傾向最優的交易收益和收益率。开發者傾向性能最佳和流動性最深。無論是否存在網絡效應,只要收益對 LP 有利可圖,流動性就會留在生態系統中。
甚至有人認為,加密貨幣具有與網絡效應相反的效應:池中的 LP 越多,收益越低;一條鏈上的用戶越多,費用高和擁塞現象就越嚴重。
網絡效應不會在加密領域中產生更高的轉換成本和留存率:由於區塊鏈的默認可組合性和互操作性,加密領域的轉換成本極低。
加密領域也不存在數據護城河。鏈上的任何數據都不能被視為“專有數據”,而這些是大型科技公司留住用戶的關鍵。
最後來看一個關於以太坊的案例研究,以太坊被廣泛認為是加密領域網絡效應的縮影。自從以太坊被視為“世界計算機”以來,其將區塊鏈創新與可編程貨幣相結合,從早期的網絡效應中獲益:
- 开發者採用:以太坊在早期吸引了最大的區塊鏈开發者社區,主要是因為其 EVM 成為初始區塊鏈开發的行業標准。
- 流動性和 DeFi 主導地位:以太坊通過 DeFi 平臺托管了大部分加密貨幣的流動性——直到最近被 Solana 超越。更多的流動性吸引更多的用戶 → 更輕松、更便宜地交易/借貸 → 更多的流動性。
- 安全性:以太坊使用量的增加增強了其安全性,吸引了更多的項目和用戶。
然而這一趨勢在今年被打破。以太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拖延產品改進,並通過支持蠶食其自身流動性的 L2 而過度分散其生態系統。從而導致:
- 开發者大量流出:2024 年月活躍开發者數量下降 17%,而 Solana 的新开發者數量增長約 83%。
- 流動性流出:據 DeFiLlama 數據,DeFi 的主導地位從 100% 降到 50%)。
而以太坊所謂的網絡效應無法扭轉這一趨勢。
相比之下,雖然 Web2 巨頭(即 Meta 和 Twitter)同樣在創新和交付方面有所懈怠,但仍繼續輕松地主導各自的市場。為什么?因為 Web2 版本的網絡效應確實有效並且具有持久力:
- 競爭對手無法分叉他們的代碼並提供類似的產品。
-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數據是真正的專有,具有不可替代性
- 除了在自己的生態系統內,無法與任何項目互操作。
鑑於這些,為 Web2 公司提供長期護城河的傳統網絡效應在加密領域並不適用。
相關閱讀: 以太坊的成長陣痛:從ETF“失血”到鏈上疲軟,ETF質押能提振市場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日報 | Binance Wallet 將上线 StakeStone TGE;幣安確認 FDUSD 能夠進行 1:1 儲備支持
孫宇晨發難,FDUSD 脫錨:FDT 會是 2025 年第一雷嗎? 穩定幣比行情還不穩。 Root...
LBank 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交易量突破40億美元,流量激增20%
新加坡, 2025 年 4 月 1 日 — LBank( lbank.com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