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io.net,誰在為AI敘事买單?
原文作者:Joyce、Sky
三個月以前,在 io.net 於 3 月 1 日开始的第一期積分激勵活動中,io.net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Ahmad Shadid 在通稿採訪中表示代幣預計將於 4 月 28 日上线,即便之後一個月裏 io.net 的 GPU 供應數量激增,io.net CMO Garrison 在 4 月初接受採訪時仍表示「io.net」仍然按計劃進行發布代幣,恰逢英偉達的財報發布,會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但到了 4 月 25 日,io.net 團隊在 telegram 群中宣布,交易平臺要求 io.net 代幣的 TGE 將推遲至 4 月 28 日之後。如今距離最初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月,io.net 發幣時間仍未確定。但快照之後,社區似乎不再關心 io.net 了。
自开始挖礦激勵計劃以來,io.net 這三個月裏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火爆出圈、被看做本輪牛市的明星項目,然後項目數據屢次質疑造假、創始人被扒黑歷史,大量用戶建立了維權群「聲討 io.net」。盡管代幣還未上线,許多用戶都認為高收益期望已落空,但「總的來說,io.net 是個好項目」。
畢竟所有人都明白,在 io.net 之外,市場已發生了轉向。十天之前,在社區對「高 FDV」項目的不滿聲中,Binance 宣布修改其上幣規則,稱將开始支持中小型加密項目,旨在為更多具有良好基本面、有機社區基礎、可持續商業模式和行業責任心的中小型項目提供機會,以此推動區塊鏈生態系統的發展。而就在今日,在推遲發幣一個月後,io.net 宣布第三期挖礦活動將在 6 月 1 日开啓。
潑天的流量
回頭來看,兩個月前 io.net 的爆火是一種必然。自 2 月开始,AI 成了加密社區公認的財富密碼。英偉達股票不斷創新高、OpenAI 推出革命性新產品、WLD 幾天數倍,一衆 AI 代幣漲幅跑贏了絕大部分賽道代幣。
裝備齊全、排隊進場的散戶
按照以往的故事發展,這一輪裏應該能跑出一些 AI 板塊的新項目,幸運的早期社區用戶將獲得百倍受益。秉持「买新不买舊」理念,在一衆 AI 項目中,io.net 是那個看起來最「靠譜」的項目。
一般來說,社區普遍將 AI 與 Web3 的結合路徑分為算力、算法和數據三個細分方向。兩個月前冒出了許多 AI 新項目,其中 GPU 租賃是一衆項目裏最愛選擇的定位。究其原因,在科普層面,大部分散戶在 AI 模型、應用與加密技術的結合方面,難以理解類似項目的定位與發展空間。而英偉達的連續上漲則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了「算力」的必要性,io.net 所選擇的方向在用戶認知上相比於其他項目有着天然的優勢。
本質上當下出現的去中心化算力項目都屬於 Depin 範疇,而 Solana 上的 Depin 項目又在去年經歷了火出圈的行情,AI、Solana、Depin 這三個概念疊加到一起,讓 io.net 成了「天選項目」。除了賽道選的好,io.net 在早期還與 Render Network 有過深度合作,彼時 RNDR 正處在上漲周期中,兩個月間從不到 4 美元的位置漲至 13 美元,
在 2、 3 月,幾乎沒有多少 KOL 在社交媒體上宣傳 io.net。但自 io.net 在 3 月 1 日开啓持續兩個月的 Ignitio.netn 積分獎勵計劃,並直接公布代幣上线時間—— 4 月 28 日後,大量的用戶湧入了 io.net。一位早期參與 io.net 的用戶向 BlockBeats 講述他的觀察,「discord 社區成員數量在一周時間裏增加了十倍」。
3 月 5 日,io.net 宣布在 Hack VC 的領投下完成了 30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領投方還包括 Multicoin Capital、 6 th Man Ventures、Solana Ventures、OKX Ventures、Aptos Labs、Delphi Digital、The Sandbox 等機構。其中 Multicoin Capital 曾在 Depin 領域曾有過光輝战績,參與了 Helium Mobile(MOBILE)的早期融資。此外,個人投資者包括 Solana 聯創兼 CEO Anatoly Yakovenko、Sandbox 聯創兼 COO Sebastien Borget 和 Animoca 聯創兼執行主席 Yat Siu 等。
有實力 VC 加持,在 io.net 這個項目上,關於實現去中心化算力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如何克服、能否有合適且足夠的需求端為用戶和平臺付錢,這些事情不在參與者的考慮範圍之內,「從用戶角度來說,我不怕你落不落地,就看你故事講得好不好。」
io.net 的技術參與門檻不低,BlockBeats 觀察到,活動开啓初期,discord 裏到處都是 bug 反饋,項目方專門开通了一個頻道「support ticket」來接收和處理用戶提交的問題。早期參與 io.net 的用戶曾向 BlockBeats 表示,「參與門檻高」也是他看好 io.net 的原因之一,這意味着「不卷」,能夠拿到的籌碼會更多一些。但令社區沒想到的是,各種各樣的 io.net 挖礦教程在之後可以說到了火遍全網的地步。
io.net 用戶朱睿(化名)向 BlockBeats 詳細敘述了他的經歷。在初次嘗試時,朱睿發現自己的設備不滿足官方網站列出的要求後就放棄了參與。但隨後就發現身邊挖 io.net 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曬出多臺 mac mini,「我有一個朋友…... 有了很多 mac mini…... 不知道有什么用…...」。
也許是出於對「擼毛工作室」的防備,io.net 沒有公布積分細則,只說明積分將與機器在线時長、帶寬評分、GPU 性能和設備租用時間等多個因素有關。除了貢獻自己的設備,銀河任務參與情況、Discord 活躍程度也會帶來不等的積分,但更多用戶選擇自行購买更多設備、全副武裝進場。
不想踏空,朱睿开始考慮入場。他詳細研究了社區裏流傳的配置方案,先是考慮直接买 mac mini,「這種策略適用於少量顯卡的玩家,因為超過 100 個後配置起來很麻煩,需要專門的人在專門的場地進行維護。就跟礦廠一樣,屬於重資產。不過也有好處,用完可以二手半價賣出,或者轉向挖其他項目。」在研究的時候,他推測也許這個方向已經出現卷的傾向,「早些時候拼多多上买一臺 mac mini 的價格是 2100 (人民幣),兩周後已經是 2800 了」。
除了購入 mac mini,還有用戶選擇租雲服務器。「分國內和國外的。國內的一般在一些計算中心,成本便宜,有渠道 3080 ti 的單卡大概 150 u-200 u。」海外的成本要更高一些,「谷歌雲的單卡價格約為每月 1400 u,需要年租,要求 50 張以上;騰訊雲經常斷貨,沒有庫存;AWS 的單卡價格在每月 2400 u 左右,要求 8 張以上。」
朱睿最後選擇了「精品號」路线,他向國外的小型雲服務商處搞了 200 多臺 T 4 單卡,每臺月租 400 U,此外還配備了 15 臺 a 100 8 卡,每臺月租 1200 U。一個月下來,朱睿僅在設備上就需要付出 98, 000 美元左右的成本。
除了設備成本,朱睿還在防女巫檢測方面做足了准備,他購买了上百個 ip、手動修改了买來的 100 個谷歌郵箱密碼,花了一周的時間跑通所有設備。
朱睿是 io.net 用戶中規模較大的一類,對於中小散戶來說,在搞好設備成功「入場」之後,迎接他們的還有重重考驗。
一位 io.net 用戶向 BlockBeats 回憶,在經歷了復雜的配置流程之後,用戶還需要處理一系列問題。掛在 io.net 上的設備經常掉线,而用戶端卻很難分辨自己的設備是否在线。「有可能你前端顯示設備在线,後端實質上掉线了,我們沒辦法,最後寫了一個每天自動重啓掛线的腳本來應對這個問題」。
除了花費大量金錢成本,io.net 用戶還需要不斷檢查自己的設備運行情況,對於那些沒有能力寫腳本的用戶,只能手動重新配置。在 Youtube 上一條瀏覽量超過 1 萬的配置教程中,空投博主也對這個問題束手無措,「 如果做完這些配置後在官方頁面上看不到設備運行狀態的話,我建議把整個流程再來一遍。 」
維護成本高的這一點實際上在 io.net 的設定之中,官方的解釋是,不斷讓用戶重復配置是為了篩選掉女巫账號,在活動後期,這個頻次已經大大減少。而這在當時也被一些用戶解讀為利好信號,畢竟「風浪越大魚越貴」,對於「久經沙場」的 Web3 玩家來說,只要後期的回報足夠多,早期再多體力腦力的投入都是值得的。
「雲服務廠商都在挖 io.net」
io.net 的火熱程度並沒有因為用戶對維護成本高的抱怨而減弱,Youtube 博主「Alex 加密日記」在兩個月前發表的一條視頻標題或許可以作為當時的情況一個最貼切的解釋,「【io.net】AI X Crypto 賽道裏面最靠譜的是算力和加密結合。兩周前我們計劃 600 臺機器挖 io.net,兩周後機房夢碎!但是這毋庸置疑是 Gensyn 發行前最好的同領域項目。」
在視頻中,博主 Alex 解釋了「機房夢碎」的原因,原本計劃能夠部署 800 臺設備,預估算力可以佔到全網 1% -2% 左右,在海外找好了機房,商談價格期間 io.net 开始爆火,此前聯系過的所有海外雲服務商都向其求證是否在挖 io.net,原本談好定價的機房也將報價翻倍。
io.net 出圈,坐地起價的國內外雲服務商或許是這波熱度裏的最大贏家。
目前,沒有渠道計算雲服務商在這波 io.net 帶起來的天降財運中的具體盈利數字,Alex 曾在一條推文中表示,國外龍頭雲服務商亞馬遜雲,在提供挖 io.net 的服務上共產生了 4000 萬美元的收入。盡管評論區對這個數字的質疑聲更多,但如果按照當時 io.net 前端顯示的幾十萬臺 GPU 數量來算,這個數字也許不算誇張。
不止是海外雲服務商受益, BlockBeats 採訪的多位用戶都表達了同一個認知:「國內所有的雲服務廠商都在挖 io.net」 。
一位有機房資源、不接待散戶的雲服務器廠商小菊(化名)向 BlockBeats 透露,「現在回頭來看,io.net 租機器是我做過最簡單的生意」。當被問到具體出租規模時,小菊表示「只要你有足夠的機器資源,一個月租幾百萬的機器出去很簡單,幾千萬也不難,上億的機器可以努努力。國內的各種雲,海外的雲,機器全部賣空,國內所有的機房基本全部租出去了,當時市場所有的機商全部坐地起價,你愛租不租,反正你不租,一會有其他人很快就租了」。
此外,由於 io.net 支持的設備中還包括蘋果的 mac mini,「擼空投的把拼多多百億的 mac mini 都买漲價幾百塊,闲魚的 mac mini 也全部漲價了幾百塊。」
即使到了 4 月,io.net 的第一期激勵活動進度已過半,前僕後繼的用戶仍不斷嘗試購买更多設備,小菊回憶道「在 4 月之後我就沒有租機器了,後面還是很多人找我租,我都回復租一個月不劃算,租了也基本要反擼了,別搞了,太卷了。」
錯位的預期
按照加密行業過去發生的故事來看,投入 io.net 的用戶都算套對了公式。若面臨被反擼的風險,難免會有許多情緒。不過對於一個 Web3 項目來說,io.net 項目方本身也沒有太多「做惡」,不斷完善交互體驗、面臨爭議時都能以較快時間做出回復。但種種問題確實是發生了,這三個月以以來,io.net 常面臨着尷尬的局面。
第一期積分公布後,許多用戶因為快照時期機器沒有在线獲得了很低的積分,社區裏开始出現一些指向 io.net 項目方的維權行動。朱睿回憶道, 5 月 3 日,推特上有人發起了一場名為「io.net 批鬥大會」的 space,在沒有預熱的情況下有 1000 多名用戶參加,微信群裏到處都是維權信息。
算不明白的積分
不同於其他項目的明牌積分,io.net 似乎最开始就沒有打算放出過積分面板。BlockBeats 曾在 3 月初詢問一名接近 io.net 項目方團隊的用戶關於前端顯示統計積分的問題,他推測「可能是人手不足,如果有機會我會向他們提議」。
在 io.net 積分計劃开啓後的兩個月裏,不斷有聲音質疑 io.net 平臺上所顯示的 GPU 數量。最受關注的是 5 月 13 日社區成員 Martin Shkreli 的質疑,他在推特上發表了數條 io.net 前端顯示數據的准確性並得到了 io.net 創始人 Shadid 的親自回應。
在推文中,他認為平臺顯示的收益與實際情況不符。比如發現平臺每天的收益數額都為 110 萬美元、在线集群數量卻很少、平臺上的計算時間總數一直顯示為 88 小時等等,在得到 Shadid 的解釋後,Martin Shkreli 又放出自己對每日具體收益指標的計算,Shadid 的回應主要圍繞數據統計指標有誤上,比如日均收益與累計收益的區別、收益沒有計算其他規格的集群等等。
ContinueCapital 創始人 Pima 曾在兩個月前指出,當下的幾個去中心化 AI 項目存在彼此調用端口、「共享算力」的情況。一位 io.net 早期匿名用戶也向 BlockBeats 解釋,在用戶在 io.net 上所提供的設備,可能會在 Render Network 上被租用,反之亦然。4 月初,io.net 前端顯示在线可用 GPU 數量為 20 萬臺,而 Render Network 的可用 GPU 數量則在 3700 左右。
這種情況下,想要算清楚積分可能更考驗技術能力。投資機構 Mint Ventures 曾在對 io.net 的分析中提到實現去中心化算力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工程驗證問題、並行化問題和隱私保護問題,其中並行化問題涉及的技術障礙較多,包括考慮分解 AI 任務、數據以來行和設備之間通信成本等一系列問題。
客觀來說,確實一些用戶被女巫的情況是买到了「假卡」分片機。小菊向 BlockBeats 介紹,「當時租機市場機器很亂,理論上市場是很缺機器資源的,但是卻有很多機商,你要多少都可以給你多少,這其實就是把虛擬機當真機賣給你,比如他用一張 4090 可以虛擬出無限的卡,商家可以零成本賺錢,這種機器最後容易被識別,被女巫導致沒分。」
面對「全網討伐」,io.net 團隊在 discord 裏發出了一篇長文回應。表示將進行第二期積分計算,剔除女巫、保留真實用戶。除了積分爭議,團隊還表示社區正在遭遇「假新聞和謠言攻擊」,並指出是背後是假卡工作室的推動。
關於假卡帶來的數據污染這一問題,來自不同 io.net 用戶對 BlockBeats 的反應都提到「早就有了」。「在 io.net 公布積分前兩個月,我就知道有一批人在大量搞假卡,我當時跑到 DC 去說,沒有官方理我,我也經常看到其他人反映這個問題,但也沒有引起官方重視,直到开始計算積分的時候他們才說要开始識別假機器,為時已晚」,小菊向 BlockBeats 表示。
ImbaTrader 也回憶過,「在很早的時候,discord 只有幾千人,那個時候就有一個自稱是美國某個大學的學生質疑 io.net 前端顯示的 GPU 設備數量造假,但沒有人回應這個事情。」
不過另一方面,模糊的積分確實給 io.net 項目方留夠了根據情況調整籌碼分配的空間。當「太卷了」成為 io.net 相關話題的關鍵詞後,在最後的積分數額上,社區成員普遍反映出現了「大戶低保」的情況,「小號(一兩臺機器)比我十幾張高端顯卡大號的分多,觀察下來分號的小號普遍分比較高,設備多的大戶账號分偏低,有點殺大戶,扶持散戶的意思。」第二次積分更新後,有用戶發現自己的積分翻了三倍。
不過不管積分如何分配,最終分給礦工的代幣總額是不變的 3200 萬枚代幣。而這些礦工設備中,io.net 項目方似乎也「佔了」不小一部分。
有用戶在 3 月初向 BlockBeats 表示過,「我覺得裏面的很多 A 100 可能是項目方的機子」。但考慮到設備記錄並未上鏈,社區也質疑 io.net 存在前端數據造假的可能性。
Youtube 上博主 Alex 加密日記在 4 月發布的一條視頻中講述,原本觀測到 io.net 前端的 GPU 設備數量在 6-8 萬張之間,有一天晚上忽然增長至 14-15 萬張,他發現前端顯示的 GPU 設備數量每半個小時會均勻增長幾千臺,此前沒有的 4070 也忽然多出了 2 萬多張。考慮到來自真實用戶的設備上线狀態並不穩定,线性增長的數字很難讓人不懷疑是來自項目方的動作。
在幾日前,io.net 亞洲地區負責人 Asa 曾參加的一次 space 中,面對社區用戶提出的「前後端數據不一致、設備數據記錄中心化問題」,Asa 回應稱「去中心化技術棧是之後會實現的改進,我們的技術團隊近一個月的工作量是過去三個月的程度。」
防女巫措施嚴苛、假卡識別遲遲上线、積分不透明這三個特徵無形之中擡高了想好好交互的真實用戶的參與成本,除开流量、電費等經濟成本之外,「它既 PUA 你要長期掛着,又不告訴你實際積分,所以大家付出的精力都很多,之後的反彈也會這么大」。面對 io.net 發幣前社區發起的維權行動,用戶 Liu 向 BlockBeats 分析。
不好拿的籌碼
用戶小菊深有感觸,「對我個人來說在 io.net 上虧錢是小事,io.net 是我搞過最折磨的項目,當時一天要掉幾次线,全部機器掉线後維護一次又是幾小時,維護好了繼續掉线,總之 io.net 是我搞過最折磨的項目,區塊鏈陰影。」
在項目方角度上,被吐槽的高維護門檻實際上是出於對低質量節點的管理,io.net 首席運營官 Garrison Yang 接受一次播客採訪時,在提到空投環節時特地介紹了低質量節點的管理,「我們引入了「時間分數」和「聲譽分數」。io.net 上的每個節點都有一個聲譽分數,客戶看到一個節點保持可用的時間、上线時間及其他性能指標,以此幫助決策。我們會不斷地對每個節點進行 ping 操作,如果一個節點沒有響應,它就被認為是不可用的。如果它不可用,它就不會獲得獎勵。」
在團隊的設想中,「加密經濟激勵是直截了當的:如果一個節點可用,它為需求方提供更好的服務,並且更頻繁地被僱用,賺取更多的獎勵。只要節點在被僱用時保持可用性和性能,需求方就會獲得所需的算力,雙贏。」盡管這一設定在之後促成了 io.net 面臨的爭議之一。
根據估值、代幣份額、積分總量和場外價格估算,除了早期入場的用戶之外,大多數用戶都覺得自己在 io.net 上不會有太多盈利,「這個項目在公布空投積分的前一個月,我就大概知道要反擼了,因為空投有限,而機器是無限的」,「按場外價格和我預估的比例去算,不好的情況我得虧一半左右,好的情況最多保本。」
不過盡管如此,小菊認為項目方的問題在於出現的技術漏洞,而非有意作惡,「機器都是租賃的,io.net 從來沒收過散戶一分錢」。不止小菊,在 BlockBeats 採訪的早期用戶和大戶參與者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表達了對 io.net 的持續看好。Alex 在視頻中說到,「雖然不建議再參與,但我還是認為 io.net 是個值得關注的好項目」。
「雖然我們也被反擼,但我的錢不是付給了 io.net。首先大家得想明白這個問題。」Alex 在接受 BlockBeats 採訪時解釋道,「一般來說,你去交互一個項目,投入的金錢成本被項目方收走,項目方再之後自己決定怎么分配手中的籌碼。但 io.net 的問題是,他設定的過程中只有散戶和項目方,實際上是雲服務商、散戶和項目方。散戶把錢付給了雲服務商,雲服務商並沒有把錢付給 io.net,所以 io.net 從頭到尾支付的都是工資成本、運營成本和大家不停擡升的預期。」
一位參與 io.net 投資過程的 VC 成員告訴 BlockBeats,當時他們在找 AI 類項目,夥伴基金介紹了 io.net 這個項目,從接觸 io.net 到決定投資花了大概一個半月的時間。「它早期表現出來的實力是比較強的,包括各種技術文檔以及與 Render 的合作關系,在當時看的一圈標的裏面,io.net 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標的。但當時 io.net 估值比較貴,報價 3 億美金,所以沒有馬上定下來,直到後面二級市場的估值起來了,這個估值成為了一個合適的估值。」
這位投資人向 BlockBeats 表示,io.net 的回報比的心理預期和實際情況差距甚遠。原本預期上所之後,大環境也比較好,那 FDV 可以去到 50 億美金,預計大概會有 10 多倍的盈利空間。此外,知情人士告訴 BlockBeats,一些資方早期將本身就在跑算力的設備掛到了 io.net 上,以較低的成本參與挖礦。
對於之後出現的種種情況,「在這方面其實也沒有辦法控制,只能觀察後期的發展。」這位投資人說道。技術短板以及投資人醜聞還不會構成退出的理由。
PMF 在哪裏?
io.net 發幣時間還未確定,盡管對高回報率已經不抱期待,但朱睿及大部分用戶還是認為「io.net 本身是個好項目」。「在 crypto 行業,產品邏輯不是很重要,如果按照 fud io.net 的思路 fud 其他 crypto 產品,有多少產品是能被深究的呢。」朱睿向 BlockBeats 表示,「io.net 這次被 fud 後也梳理了產品結構,我覺得是好事情,現在市場回暖,推遲發幣比一個月前在熊市裏發幣好。」
僅誕生十多年的去中心化、資產所有權理念,遇上不斷演進的 AI 革命,在「AI 代表生產力,Web3 代表生產關系」認知下,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兩者碰撞後產生的巨大想象空間。從 VC 到散戶,都對 AI 概念的發展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但客觀來說,作為本輪牛市的熱點敘事,Web3 xAI 的魅力源泉來自加密社區之外 AI 生產力的井噴式革新。相比於往年的 DeFi、Gamefi 等極具加密特點、估值模型也有跡可循的項目類別,AI 賽道完全不同。在各大投研機構的研報分析力裏,這個方向似乎還停留在「闡述想象空間、給現有項目分類」的階段。
io 早期用戶 ImbaTrader 向 BlockBeats 表示,「我覺得 io.net 的敘事預期那么高,可能更大原因不是 io.net 項目本身有多優秀,是 web3 市場太渴望這個敘事了。
技術水平、產品邏輯遭質疑是所有 Web3 項目都會遇到的情況,io.net 真正需要解开的難題在於,在社區風評裏,io 似乎已經從「今年頂級敘事」項目轉為「VC 系高 FDV」項目。
不過,AI 敘事仍有着毋庸置疑的生命力。在算力越來越緊張的大環境下,隨着 io.net 不斷打磨自身產品,在去中心化算力仍有着明顯的規模和資金優勢。對於 AI 類項目來說,本就對資金規模有着龐大的需求,僅僅因為「高 FDV」而否定項目發展也有些片面。
在 Web3 世界裏,該如何駕馭熱點風向是每一個項目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到底是在「擁抱泡沫」還是在「刻舟求劍」,只能讓時間給出答案。
原文鏈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Hack VC:模塊化是個錯誤嗎?以數據為依據審視以太坊的這一战略
撰文:Alex Pack 及 Alex Botte,Hack VC 合夥人 編譯:Yangz,Te...
除了 TON, 哪些公鏈在爭奪 Telegram 用戶?數據表現如何?
作者:Stella L ( [email protected] ) 在 2024 年...
從 Beacon Chain 到 Beam Chain,速讀 Justin 的以太坊共識層新提案
撰文:Tia,Techub News 在昨日泰國 Devcon 的 Mainstage 中,以太坊...
星球日報
文章數量
7104粉絲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