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L交易所:如何界定用戶對NFT的獲利
NFT的基本法律性質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方面,萬物皆可NFT,其實際應用包羅萬象,什麼樣的NFT都可能存在;另一方面,NFT作為區塊鏈技術的新應用,其誕生僅有短短數年時間,法律自身具有的滯後性導致其難以短時間內對新生事物作出反應。
KCL交易所試圖以用益物權的全新的視角去審視NFT,僅作探討不下結論,以期為各位研究NFT的夥伴們分享新思路。
NFT是否能被視為法律上的財產?
NFT的興起與元宇宙息息相關。元宇宙創造了一個有沈浸感和真實感的虛擬環境,NFT作為不可重復的有價值數字藏品,則是區分玩家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用戶購買NFT後,即與其建立起一對一的關系,進入鎖定的「錢包」中,落入該用戶的虛擬所有物的範疇。
而作為法律上的財產要具備效用性、稀缺性與合法性這三個特徵。
效用性而言,NFT在特定的元宇宙中對於用戶而言是具備效用的,可以滿足用戶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
稀缺性而言,NFT的獲取是由用戶通過法定貨幣獲得,而非企業隨意發放,用戶受到虛擬世界規則的限製不能隨意獲取,通過此種方式獲得的虛擬道具與現實生活中通過勞動獲得商品的過程相似,也是通過花費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勞動行為;
合法性而言,目前法學界一般承認網絡遊戲中的虛擬道具、虛擬遊戲幣的虛擬財產屬性,但對NFT的性質未進行明確規定,並未將NFT交易視同虛擬貨幣交易規定為違法行為。
因此,必須直視NFT的財產權利屬性,而不能僅僅將其視作知識產權或著作權。誠然,將NFT當作著作權進行保護是更有利的,但無論是能夠上鏈的物品還是元宇宙虛擬存在的物品,都具有實體或擬實體的存在基礎。我們應當意識到NFT屬於財產,受到法律保護。
如何界定用戶對NFT的權利?
雖然近年來,NFT大肆興起,具有很強的市場熱度,但用戶對NFT的權利歸屬依舊屬於不明確的狀態,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利用NFT進行二次交易等權屬轉移很容易被認定為違反9.24等規定,存在落入刑法規製範圍的風險。
KCL交易所認為,將用戶與NFT的關系定義為用益物權的使用權關系而非所有權更容易使得NFT的交易更加合法合規。首先,如果將用戶對NFT享有的權利定義為虛擬藏品使用權進行買賣在現行法律規範下合規風險較低。
此時我們如果用法定貨幣在官方商城購買NFT,這事實上就是平臺與消費者建立起一個使用權的買賣合同,因此就可以得到NFT的使用權。
換言之,此時NFT的使用權轉移的本質是雙方的合同契約,允諾用戶完成某種貨幣和數字藏品的交易行為,當用戶依照協議做出特定行動(點擊購買),即獲得對NFT的佔有。對於國內目前缺失密鑰的NFT藏品來說,也許線性交易更類似於使用權的交易,而非所有權。
將NFT定義為對財產的使用權的二次交易
現今我國並沒有過多對於元宇宙和NFT的監管法律,但正是因為監管規則的缺位,進行NFT二次交易更容易被傳統法律規製,通過適用擴大解釋來定罪量刑。在此局面下,企業應當及時防控因NFT交易導致的資金風險,而將這種權利定義為使用權能夠降低有關風險。
同時,定義為使用權也能更好保護上鏈虛擬物品的知識產權。當借助區塊鏈認證和智能合約的授權、履行機製,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更能夠得到現實的保護,同時也能防止創作者本人對於版權的濫用。
當然,實際情況下用戶對NFT的佔有,因此,我們可以將這種情況視為給予用戶部分權能而非基於所有權的處分權。這樣一來,用戶所擁有的權利包括對虛擬物品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正是由於NFT的發行者讓渡了這些權利,用戶才能在元宇宙當中對其佔有的虛擬物品予以使用,進行交易,從而使發行者獲取利潤。
寫在最後
面對新生事物,每個法律人都處在探索之中,KCL交易所今天提出的觀點和視角僅作為學術探討,並非對NFT的結論。在用益物權視角下,同樣存在賦予了平臺過大的權利和過重義務的缺陷。
同時根據物權法定原則,在我國法律體系內,在缺乏明確立法的前提下,不能創設另一種新型的用益物權。但KCL交易所希望通過發出不同的聲音,為NFT等區塊鏈技術產物創造更大的談論空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24H熱門幣種與要聞 | Michael Saylor發布數字資產框架提案;Azuki疑似即將發幣(12.23)
24 H 熱門幣種 1、CEX 熱門幣種 CEX 成交額 Top 10 及 24 小時漲跌幅: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