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 | 以EVM為邊界的多鏈以太坊正在快速擴張
兼容EVM正在成為高性能公鏈的標配,以太坊上的應用和資產开始向其它區塊鏈遷移。我們認為這將是2021年最重要的趨勢之一,以太坊正在逐漸成為一種標准,其生態正在從單鏈走向多鏈網絡。
以太坊外層擴容方案進入密集上线期
長期進展緩慢的以太坊擴容難題最近進展飛快,社區暫停了對分片的期待和繼續增大Gas limit,將目光投向廣義的Layer2。Rollup、Plasma、側鏈、兼容EVM的公鏈等不同解決方案中的多個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开發。按照目前的進度,公鏈對EVM的兼容已經开始,大量以太坊應用即將开始向多鏈遷移;Rollups,特別是支持智能合約的zkRollup預計上线時間最晚,但仍將在今年下半年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這也就是說,從現在开始到今年秋天的時間是以太坊擴容的快速進展期。秋天之後,多擴容方案並行的以太坊生態會完整地被呈現出來。
我們將主要的擴容方案按照其從以太坊繼承的安全性和可擴展性做了分層。不同層次的擴容方案在兩個方向下有着不同的平衡,Rollup的安全性與以太坊最為接近,但可擴展性受限Layer1區塊Gas Limit限制;側鏈與兼容EVM的公鏈最為自由,但其獨立的安全尚未經過驗證。
進展最快的擴容網絡來自最外層,DeFi熱潮帶來的對應用的關注使區塊鏈开發者暫停了對底層設計細節的討論,而將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兼容EVM、如何提升开發者體驗和如何引導以太坊上的應用和流動性遷移等方面。效果立竿見影,HECO和BSC在交易所龐大的用戶群與資金量的加持下快速啓動,NEAR、Fantom、Avalanche、Substrate等以底層創新著名的區塊鏈也快速地加入了EVM版圖,成為多鏈以太坊生態內的高性能分片。
不同的分片覆蓋了不同的用戶群體,由不同派系的資金支持,因此即使其外部特性完全相同,仍有可能像主流雲服務商一樣長期共存。而其估值模型也將被重新定義,公鏈項目的估值不再自然地高於以太坊Layer2項目,而與其生態繁榮度緊密相關。
以太坊上的諸多DeFi合約實際上已經成為標准,盡管EVM的效率較WASM低,但开發者在其上的探索和積累更加重要。Uniswap、Compound等基礎的兌換和借貸協議已經在大資金進入的情況下長時間穩定運行,風險被充分暴露。因此,在其它鏈上搭建相同基礎設施最穩妥選擇就是直接部署以太坊上成熟的合約。EVM成為了多鏈以太坊生態的標准和邊界。
關注多鏈間的消息傳遞(Message Relay)
以以太坊為中心的多鏈網絡顯著地提升了整個生態的吞吐量,其代價是對可組合性的破壞和資金碎片化。後者可以通過設計時間、成本損耗更小的跨鏈橋來緩解。
傳統的鎖幣-鑄幣橋的設計中,當用戶想要連續使用兩個居於不同側鏈的應用時,需要先將資金從側鏈轉移到主鏈,再轉至另一側鏈,並支付兩筆Layer1轉账的Gas fee、等待兩次跨鏈交易確認。Gas fee帶來的开銷與用戶轉移金額大小無關,這一特點對散戶並不友好;應用了欺詐證明系統的側鏈甚至要求用戶將資金凍結一周以上才能提起到Layer1,糟糕的互操作性限制了資金向高性能側鏈的流動。
最近出現的新項目用流動性池和消息中繼代替了死板地鎖定(lock)和發行(mint),提升了互操作性。快速取款和跨鏈轉账、Swap等用戶體驗極佳的場景均採用了這種設計。
快速取款可以幫助用戶快速地把Layer2的資金提取到Layer1。流動性提供者在Layer2收取用戶資金後在Layer1將相應金額直接轉入指定地址。整個過程只有1筆Layer1和1筆Layer2交易,免除了通過鎖幣-鑄幣橋跨鏈轉帳的延遲和更大的合約开銷。流動性提供商定期在鏈間發起轉起大額轉账以均衡兩邊的余額。這種快速取款服務實際上是一種聚合服務,仍然需要關注其流動性池的資金效率問題。
具體地,Starkware在Layer2設計了Conditional TX,即可以被一明確條件(比如收到資金)觸發的交易,其基本流程如下圖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LP在Layer1和Layer2之間只需傳遞消息,因此用戶可先於側鏈向主鏈同步完成取款,無需等待側鏈生產零知識證明證明再提交給Layer1進行驗證的時間。
在上述流程中,Conditional TX和配套的消息中繼服務是LP之間的協作方式可以被抽象成一個協議。我們需要標准化和第三方化這種協議,並使其可以被部署到其它網絡上,在整個生態內提供流暢的體驗。
Connext提出了標准的跨鏈狀態通道協議,可以被部署到任何EVM-Compatible的區塊鏈上。狀態通道運營者者與用戶共同設立多籤地址後,已籤名但並未廣播的交易可以作為支票在P2P網絡中被頻繁傳輸。用戶可以用最新的支票在多籤地址所在的網絡中發起鏈上交易更改鏈上余額來兌現支票。
通過Connext協議,用戶可以分別在兩條鏈上與流動性提供商建立兩個多籤账戶,流動性提供商在鏈A上收到支票後隨即在鏈B上开出等額新支票,資產在兩個交易確認的時間內完成跨鏈。實際情況下,Layer2側鏈多為PoS,出塊間隔短,Gas fee低,因此設置多籤的Gas消耗微乎其微,多數跨Layer2轉账在10秒內確認。更進一步,當我們在兩條鏈上分別設立不同幣種的資金池時,並按照某一約定匯率進行的跨鏈轉账實際上就是跨鏈Swap。
消息中繼一直是跨鏈的關鍵問題,無論是在傳統的鎖幣-鑄幣橋還是新的流動性池中,我們都需要一個能夠持續保持在线的中繼人。為了信任這一角色,我們首先可以期望這個角色是通過token激勵協作和去中心化的一個節點群,類似Chainlink;這樣的弊端可能在於不夠靈活,去中心化治理的效率低下,無法支持長尾場景。另一設計是類似Connext的公共協議,更類似Uniswap,用戶可以自由地成為節點運營商或者流動性提供者;這一設計足夠靈活,使得不同鏈間的流動性可以跟實際需求匹配的更好,但也更不穩定。這兩種方案各有優缺點,互相補足,我們也正在期待更多更好的設計。
更加復雜和強大的以太坊生態系統
高性能區塊鏈兼容EVM後,快速地復制以太坊DeFI的整個生態:穩定幣發行、Swap、借貸、資管……但我們認為這個路徑更多地是一種通過新協議的流動性挖礦引導流動性遷移的策略。實際上,並不是每條鏈都需要照搬全套的以太坊應用,這樣只會加劇流動性碎片化。
我們認為不同類型的應用會在多鏈以太坊生態的不同層次中有明顯的分布特點:
以太坊成為整個網絡的Hub,其上會建立最多的公共基礎設施,比如對BTC的跨鏈橋、原生穩定幣的發行、ERC-20資產的發行,生態內的側鏈希望獲取這些資產時,它首先會從以太坊之上將資產跨鏈到其上,而非再單獨建立橋;這一趨勢可能會消滅其它通過將自己建立為Hub以提供跨鏈應用的項目,因為以太坊實質上已經成為了這一角色。
DeFi中資金量大、智能合約多的項目,特別是DeFi項目,可能更傾向於Rollup;
面向終端用戶的預測市場、NFT、遊戲類交易額小、更希望降低用戶开銷的應用則更適合被部署在側鏈或兼容EVM的公鏈之上;
一兩年內,終端應用將直接在外層鏈上誕生,長尾資產將會直接在側鏈上發行,並在足夠成熟後被反向跨鏈到以太坊,再進去其它所有側鏈。成熟的應用會快速、沒有偏好地被部署到所有EVM兼容的區塊鏈之上,盡力捕獲更多的價值。整個多鏈以太坊生態下沉為有着不同分區的計算層,運行統一標准的程序的公有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