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帝國的黃昏?《財富》500強透視德國工業現狀
在2024年度《財富》雜志公布的歐洲500強企業榜單中,德國再次穩居榜首,展現出其在歐洲經濟舞臺上的霸主地位。
然而,這一表面光鮮的成績單之下,隱藏着德國經濟面臨的深層次挑战,這些問題如同海面上平靜掩蓋下的洶湧暗流,正悄然考驗着這個傳統工業強國的未來走向。
德國經濟的輝煌成就,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堅實的制造業根基。制造業佔德國 GDP 的比例高達18.4%,遠超鄰國法國(9.5%)和英國(8.4%)。然而,正是這份依賴,成為了德國經濟脆弱性的來源。
在全球經濟格局加速演變的大背景下,德國的傳統制造業優勢正逐漸喪失,尤其是面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德國出口量呈現下滑態勢,其中尤以汽車行業最為明顯。
能源問題是困擾德國經濟發展的另一顆“定時炸彈”。德國曾雄心勃勃地推動綠色能源轉型,計劃逐步淘汰核電站。然而,2022年俄烏战爭的爆發,打斷了德國平穩過渡的路徑。西方對俄制裁導致德國能源價格急劇上漲。
企業成本飆升,制造業陷入了長達兩年半的衰退期。德國的工業生產體系,原本依靠穩定低價的能源供應支撐,如今卻不得不承受高昂的價格波動,這對德國經濟無疑是一次沉重打擊。
除了內部結構問題外,德國經濟還遭受了外部需求萎縮的雙重夾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及中美貿易战的升級,直接減少了德國關鍵出口市場的需求。尤其是汽車行業的出口額受到嚴重影響,這是德國經濟的命脈所在。
汽車行業佔德國經濟的4%,但如果算上供應鏈中的其他公司,這一比例實際上高達6%。汽車仍然是德國對華出口的主要推動力,但這些出口正面臨萎縮。中國推出的廉價電動汽車令西方世界措手不及,比亞迪在歐洲大陸處於領先地位,同時在本土市場迅速擴大市場份額。
德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面臨着人力資源層面的挑战。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德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年輕勞動力的短缺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生產和創新能力。
與此同時,德國企業在數字化和技術創新方面落後於競爭對手,這進一步限制了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力。綜合這些因素,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中期內德國 GDP 將以每年0.5%的速度增長,遠低於新冠疫情之前的1.3%的趨勢。
德國要想擺脫結構性和周期性困境並保住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地位,幾乎沒有簡單的選擇。結構性改革必不可少,但作為歐盟事實上的領導者,改革貿易或引入廣泛補貼的可能性不大。該國已經做出改變,引進來自歐盟以外的高技能移民,但在激烈的政治環境中,進行全面改革的可能性也不大。
雖然德國經濟目前面臨多重挑战,但其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較好,因此在未來仍有潛力比現在更強大。盡管當前困難重重,但德國仍然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