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chain:唯一可以通過Sidechain支持任何概念和想法的PoW鏈
比特幣誕生至今已有十個年頭,從最早期極客們相互轉账的玩物,到現在演變成了千萬用戶的龐大生態。區塊鏈技術也從最初的1.0向着3.0的概念演進,從最簡單的點對點支付、到智能合約的部署應用,從數字資產的發行向着全行業包括存儲、遊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廣泛鋪設。為滿足行業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技術構想被應用到了區塊鏈的場景中,側鏈、跨鏈、DAG、分片等技術也發揮了他們重要的價值。
BTC 生態歷經多個周期,其敘事從社會實驗、支付體系、抵御通脹、數字黃金等等角度展开。BTC 本身不是圖靈完備的,在帶給 BTC 強大的穩定與安全的同時,也給 BTC 生態進一步拓展的需求帶來挑战。
2015 年左右,擴大區塊與側鏈之爭聲起,BTC 生態圍繞“擴容”的思路开始拓展,一些分叉鏈讓 BTC 敘事有所延展,但也導致了社區的分歧。很長一段時間內,BTC 的“L2”充滿爭議。
相對而言,BTC L2 發展緩慢但平穩,最終跑出了“支付”這一廣泛被視為可行的發展方向,以增加 BTC 的流動性。以閃電網絡為代表,在這樣的支付網絡中,能夠滿足礦工真實存在的需求、應用場景明確,生態中的用戶數量正在穩步增長。
2021 年 BTC 的 Taproot 升級,引入了包括智能合約、隱私提升和交易成本降低的重要提案(BIP),Taproot 雖然沒有直接引入「BTC 原生 DeFi」或「BTC 智能合約」,但其讓新的、復雜的交易類型在鏈上成為可能,並激發了开發者對於 BTC 生態的創新。
閃電網絡及 Stacks 等 BTC 生態的开發活動和使用量的顯著增加,加快了 BTC 原生的 DeFi 概念。
隨着 BTC DeFi、錢包、NFT 等概念出現,一些側鏈及異構跨鏈遇上市場熱點,BTC L2 迎來了“老技術+新敘事”的復興。BTC 的 DeFi 概念能夠實現,主要通過跨鏈(Cross-Chain)與側鏈(Sidechain):
1)錨定 BTC(在其它區塊鏈上發行)
2) 通過 BTC L2 /側鏈,通過支持智能合約應用場景的網絡,以達到 DeFi 效果。
從 BTC 原生角度去看,側鏈最早是為了提升 BTC 交易速度而提出的解決方案,讓 BTC 從主鏈上安全轉移到另一條鏈,再安全返回主鏈,可在比特幣的激勵系統幹擾最小的情況下進行改善,同時,記账和安全需要依靠 BTC Miner。
當前的 BTC 生態中,一些涉及鏈下的解決方案被泛稱為 L2。這樣的 L2 支撐起了資產發行、支持有狀態的智能合約、增加可擴展性、支付結算、隱私等更多期望。
以相對進展快一些的閃電網絡為例,閃電網絡高度契合“支付”這一應用場景,形成由底層 L1(Bitcoin)、L2(Lighting protocol)、核心基礎設施(包括閃電網絡解決方案及程序、節點及流動性服務等)、應用層搭建而成的生態:
數據來源:Coinbase
除了“支付”,“Merged mining(聯合挖礦/合並挖礦)”也是市場熱度較高的側鏈生態應用方向之一,Merged mining 的概念為礦池附加了激勵措施,使 BTC Miner 進一步利用其硬件資源和運營成本實現收益,這類激勵往往以 BTC 支付,並為側鏈生態發展引入支持。
通過觀察具有代表性的 BTC 側鏈,如 Liquid、RSK、Stacks 等,能夠看到,BTC 生態仍是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項目开發及進展的周期往往非常長,並可能伴隨來自 BTC 社區內部的爭議。BTC L2 需要的發展時間相對更長,不僅要解決擴容、跨鏈、互操作性等問題,還要綜合考慮效率、隱私、安全性,這類生態至少在短期內難以快速盈利,但節點及流動性服務的發展相對穩健,更可能在 3-5 年內形成聲譽良好的節點網絡,從而對 BTC L2 的發展產生更深影響。
那么,比特幣側鏈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
比特幣發展至今,交易量呈一個线性增長的態勢,從最初幾乎無人使用到2017年12月份全網發生了一千萬筆交易。伴隨着交易量的激增,幣價也達到了幾百萬倍的漲幅,這其中的關聯性可以用梅特卡夫定律做一個很好的總結:網絡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也就是說,對於像比特幣這樣的網絡,其價值的增長不在於人們憑借信仰的加持,而在於用戶人數(活躍地址數)與使用頻率(交易數量)的增加。但是作為一條去中心化的網絡,公鏈的性能也制約着比特幣使用頻率增長,為了保證去中心化程度主鏈目前只能承受每秒不到7筆的交易,倘若大量的交易在同一時間段內發生,主網就會陷入擁堵。
即便相較於牛市,目前比特幣網絡的擁堵狀況有所減緩,但還是時不時會出現一些擁堵的狀況。根據最近的10個區塊信息來看,仍然有五個區塊無法打包全部的交易信息,比特幣的平均確認時間是10分鐘,也就是說有部分交易需要等到下一個區塊才能被打包。到了牛市頂峯,一筆交易需要幾天後才能被打包,而若要快速網絡確認,需要付出上千元的礦工費成本。如下圖,在牛市的期間,比特幣的礦工費隨着交易量激增水漲高:
除此之外,以太坊網絡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因為除了ETH的轉账之外,區塊鏈上還記錄着成百上千的代幣交易信息。在以太坊上運行着的大量DAPP,譬如加密貓、Fomo3D,除了會弄堵以太坊網絡,也會因為擁堵的網絡制約着項目本身的發展。
因此,社區的參與者提出在主鏈進行擴容之外,還提出了通過搭建第二層網絡即側鏈技術來解決主鏈的擁堵問題。
側鏈概念的誕生
在2012年前後,比特幣聊天室首次出現了關於側鏈的對話,當時比特幣核心的开發者們正在考慮如何安全地升級比特幣的協議。其中的一個想法是進行單向錨定技術“one-way peg”,即用戶可以將比特幣移動到一個單獨的區塊鏈來測試一個新客戶端;然而,一旦這些資產被轉移走,它們就不能在被轉移回主鏈上去了。
在此後的一年的事件內,在比特幣IRC的頻道上,比特幣核心开發者Greg Maxwell提出了一種“two-way peg(雙向錨定)”的想法,即價值可以轉移到另一個鏈上,然後再回到原先的比特幣鏈上。在當時,一個雙向錨定的技術又引起了另一個日益增加的擔憂,即其他的幣種,像是萊特幣和域名幣,正變得越來越流行。人們擔心的是這些“山寨幣”會稀釋比特幣的價值。比特幣的核心开發者認為,把比特幣作為一種儲備貨幣,並將新功能轉移到側鏈上,這是有道理的。
為了將側鏈的概念變成現實,在2014年,Adam Back與Maxwell和其他一些比特幣核心开發者一起組建了Blockstream。作為著名的區塊鏈技術公司,Blockstream的代表作就是用於解決比特幣網絡擁堵的第二層解決方案——閃電網絡。
側鏈技術只是優化區塊鏈性能的一種解決方案,相比於其他技術有其一定的優勢與不足。
主鏈與側鏈
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若幹網絡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僞)和生成下一個區塊,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它就像一個公有账本,記載所有的交易記錄,對於开發者來說可以理解為一個分布式的數據庫。區塊鏈這個數據庫的特點是去中心化、开放、自治、不可篡改,區塊鏈與去中心化應用息息相關,非常適合為去中心化應用提供存儲功能。
側鏈是一種特殊的區塊鏈。人們不必再擔心比特幣難於採納創新和適應新需求,只要創造一個側鏈,然後對接到比特幣的區塊鏈中即可,通過繼承和復用比特幣強大的區塊鏈,還避免了新貨幣的流動性短缺和市場波動等問題。並且由於側鏈是一個獨立的、隔離的系統,側鏈中出現的嚴重問題只會影響側鏈本身,這極大地降低了創新的風險和成本。
通俗來說,主鏈可以理解為正式上线的、獨立的區塊鏈網絡;而側鏈則不然。它不會特指某個區塊鏈,是遵守側鏈協議的所有區塊鏈的統稱。
側鏈旨在實現雙向錨定,讓某種加密貨幣在主鏈以及側鏈之間互相“轉移”。以比特幣為例:通過側鏈技術,比特幣可從主鏈“轉移”到其他區塊鏈之上,並在“轉移”後的區塊鏈上使用,同時還能安全“返回”主鏈;整個過程比特幣保持着相同的價值。所以說,側鏈的概念是相對主鏈而言的;只要符合側鏈協議,所有現存的區塊鏈,如以太坊、萊特幣、Zcash等等都可成為側鏈。
另一方面,由於側鏈本是獨立的區塊鏈,有自己的節點網絡,代碼以及數據也是相對獨立的;所以它在運行過程中不會增加主鏈的負擔,避免數據過度膨脹的情況出現。不過側鏈技術較為復雜,需要支持可被後期重組證明失敗交易的腳本以及足夠多的運行節點,來確保其安全性。
在主鏈上部署側鏈技術,就意味着用戶可以使用他們已有的資產訪問新的加密貨幣系統,從而實現在主鏈上無法達到的操作目的。
什么是Mainchain?
在了解Mainchain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全新的比特幣側鏈升級技術:Drivechain技術。Drivechain技術是由 LayerTwo Labs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Paul Sztorc 自 2013 年以來創建和开發的BTC協議的升級版。Drivechain 允許开發人員通過連接到BTC網絡的 Sidechains 創建他們想要的任何區塊鏈應用程序,在Sidechains上,开發人員可以完全自由地制作任何山寨幣、代幣、智能合約、區塊大小、共識模型(PoW、PoS)、用例、DApp、UX 和UI、功能和規則,沒有任何限制。LayerTwo Labs將在2023年硬分叉BTC,並創建一個新的PoW區塊鏈,這個硬分叉的 PoW 區塊鏈將被稱為Mainchain。 Mainchain (MC) 將從第一天开始預裝所有Drivechain升級(BIP300 和 301),LayerTwo Labs 將在 Mainchain 硬分叉期間推出七個自己开發完善的 Sidechains(將它們視為“去中心化應用程序”或 DApp)。 項目團隊、开發人員和任何人未經許可地在Mainchain(第 1 層)上創建 Sidechains(第 2 層),以試驗他們的任何想法和概念。Mainchain的優勢在於搭建第二層網絡,不需要修改主鏈的底層(閃電網絡增加了隔離見證,是個例外),因此保證了主鏈的去中心化。
Mainchain本質上是一種跨區塊鏈解決方案,通俗來說,就是將一條鏈上的資產通過技術手段“遷移”到另一條鏈上。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在比特幣區塊鏈上點對點的發送BTC,也可以選擇將BTC鎖定映射到Mainchain中,在Mainchain上進行交易。這裏交易的是Mainchain的代幣,可以把它簡稱MC,可以更快速、低成本的進行交易,關閉Mainchain網絡通道後可以在主鏈上獲取相應數量的BTC。
Mainchain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Mainchain自己不能產出BTC,只能接受主鏈的BTC輸入,並在自己鏈上挖取的側鏈幣MC。
Mainchain需要足夠的算力和共識保證側鏈的安全。
Mainchain獨立於比特幣網絡存在,Mainchain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比特幣網絡,從而可以保證比特幣網絡安全性。
Mainchain上搭載了三個全新的升級協議:BIP 118 描述了一種用於 Tapscript ( BIP 342 ) 交易的新型公鑰。它允許這些公鑰的籤名不承諾所花費的確切 UTXO。BIP 119 提出了一個新的操作碼 OP_CHECKTEMPLATEVERIFY,作為對 OP_NOP4 語義的更改而激活。新的操作碼具有交易擁塞控制和支付通道實例化等作用,
BIP 345提出了兩種 tapscript 操作碼,這些操作碼與BIP 119結合之後,為區塊鏈資金轉账提供一種交易和操作开銷盡可能小的 花費時延/復原 路徑。
隨着通證經濟的繁榮,區塊鏈性能的限制、功能的單一,以及項目的同質化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而區塊鏈3.0時代,出現的Mainchain和Drivechain技術,為區塊鏈產業克服以上缺陷帶來了曙光。Mainchain延展了比特幣網絡的性能,拓寬了代幣的使用場景,既可以寄生於比特幣網絡之上,也可以脫離比特幣網絡獨立存在。目前Mainchain最大的兩個應用場景在於解決主鏈擁堵,以及部署智能合約。
解決主鏈擁堵:比特幣通過Mainchain來解決主鏈擁堵的思路在於,大額轉账走主鏈,因為大額轉账通常不在意手續費與網絡擁堵的劣勢;小額轉账通過Mainchain,不需要太多的算力來保駕護航,因此可以實現低手續費、秒級到账。
部署智能合約:比特幣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時智能合約可能是資源密集型的。所以即使比特幣一直支持基本的智能合約功能,但這兩者從來都不是天作之合。受制於比特幣的網絡性能、區塊大小,智能合約一直無法有效的在比特幣網絡中部署,可以通過Mainchain來實現基於比特幣的智能合約。
在主鏈安全性保障的前提下,Mainchain可以在小範圍共識,優化確認時間。我們可以把tps放在第一位,達到秒級確認。
其次,多種側鏈“並行”運行時,主鏈安全性和業務負載並不顯著增加。因為主鏈上的數據只是側鏈數據轉入其中存儲的狀態,它不會面臨數據膨脹的問題。
第三,Mainchain數據可以加密,在小範圍傳輸,記錄交易路徑,且不泄露隱私。在這樣一個策略下,我們既可以在專有領域內傳遞數據,又可以同主鏈交互。
第四,Mainchain可以在鎖定主網價值的同時,开發智能合約的功能。如果比特幣自身就擁有智能合約,那么現在以太坊等衆多公鏈的存在價值將大大降低,大多數的預言機相關應用都可以回歸比特幣,促進數字貨幣在比較統一的框架體系下的發展。
最後,Mainchain是以融合的方式實現加密貨幣金融生態的目標,而不是像其它加密貨幣一樣排斥現有的系統。利用Mainchain,可以輕松的建立各種智能化的金融合約,股票、期貨、衍生品等等。你可以有成千上萬個錨定到比特幣上的Sidechain,特性和目的各不相同,所有這些側鏈依賴於一種主區塊鏈保障的彈性和稀缺性。在這基礎上,Mainchain進一步擴展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範圍和創新空間,使傳統區塊鏈可以支持多種資產類型,以及小微支付、智能合約、安全處理機制、財產注冊等,並可以增強區塊鏈的隱私保護。
參考鏈接:
https://link3.cc/layertwolabs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7月23:Mt. Gox 比特幣錢包在市場緊縮的情況下轉移了價值 28.2 億美元的 BTC
7月23:Mt. Gox 比特幣錢包在市場緊縮的情況下轉移了價值 28.2 億美元的 BTC一個引...
悅盈:比特幣68000的空完美落地反彈繼續看跌 以太坊破前高看回撤
一個人的自律中,藏着無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決定着你人生的高度。 人生沒有近路可走,但你走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