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能否成為下一個加密風口,從敘事走向實用才是關鍵
在數字資產領域,我經歷過多個市場周期,其中大多數都由“敘事”和“技術進步”驅動,而真正改變遊戲規則的卻少之又少。
過去六個月,我逐漸認識到,AI Agents 與 Web3 的結合,具備做到這一點的潛力。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行業必須越過早期炒作的階段,真正為終端用戶構建長期價值。
這樣的故事我們早已熟悉。2017 年,ICO 熱潮遠遠超前於產品的落地;2021 年,NFT 爆發進入主流,而大多數平臺的基礎設施還未搭建完善。兩輪周期都有一個共同點——泡沫來得快,回調也同樣迅速。
AI Agent 代幣的爆發與之如出一轍。數十個項目以 “Crypto + AI” 為名上线,迅速吸引大量資金和關注。部分項目在幾周內估值達到數十億美元。但和以往一樣,僅憑炒作資金難以構建可持續的生態。一旦投資熱情退潮,用戶參與度也隨之下降,大多數早期項目已經开始失去長期相關性。
但在這輪波動中,也確實發生了一些本質性的變化。
2024 年第四季度,DeepSeek 實現了關鍵性的技術突破,引起了我們 HTX Ventures 的高度關注。該項目通過強化學習,完全不依賴人工標注數據,訓練出大規模模型。這意味着,开發自主智能代理的成本大幅下降,首次讓 AI Agents 在 Web3 中具備規模化、低門檻部署的可能性。
這一轉變意義重大。若加密要兌現其“去中心化、可編程金融基礎設施”的承諾,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智能代理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底層組成。但當前,我們距離這個愿景仍有不小差距。
我擔憂行業可能再次只顧追趕潮流,而忘了腳踏實地。確實已有少數有前景的框架出現,如 Eliza 正在構建可組合式的 Agent 工具,適配 Ethereum、Solana 和 TON 等多鏈生態;Virtual、Clanker 等 Launchpad 加速了代幣發行;GRIFFAIN 和 NEUR 等應用類產品也在嘗試資產管理和治理工具。
但這些都還只是早期跡象,並未形成驗證清晰的系統生態。
太多 AI Agent 項目仍然以投機為導向,而非把可持續作為目標。如果這種狀況持續,我們可能再次面對資本外逃、期望落空和項目進度放緩的老問題。
這將是巨大的遺憾。
因為這些應用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對大部分用戶來說過於復雜的 DeFi 策略,可以通過智能代理實現自動化管理;鏈上治理可由 Agent 分析提案、比對歷史、按用戶價值觀投票;跨鏈自動操作也可由代理根據用戶意圖直接執行。
這些場景不再是假設——而是已經到來的現實需求。當前行業缺的不是想象力,而是穩定執行力、用戶留存能力與可行的代幣經濟模型。
接下來應該怎么走?
第一,我們必須以審視 DeFi 協議的標准來審視 AI Agent 項目。
這意味着要跳出模糊敘事,走向嚴謹的項目邏輯,提出關鍵問題:
協議不僅要展示技術潛力,更應展現出真實使用場景、穩定的收入模型與可量化的影響力。這正是“概念驗證”與“值得構建”的根本區別。
第二,除了應用之外,行業還需要建設支撐 AI Agents 成功部署的基礎設施,包括 Agent 框架、數據層、計算資源等。HTX Ventures 將持續密切關注這類基礎設施的發展,因為其中一部分,將像 EVM 兼容性之於 L1 公鏈一樣,成為未來的必備條件。
最後,我們需要建立鼓勵迭代和透明的行業文化。
不是每個項目都能第一次就做對,但那些能夠堅持優化、持續打磨的團隊,很可能成為 Web3 下一階段的領跑者。
AI 與加密的融合不是“概念”,而是“演進”。但如果我們要真正把握住這一輪機會,行業就必須從“爭奪注意力”轉向“創造價值”。
這不僅是 HTX Ventures 的投資邏輯,更是我們在多年經驗與未來判斷中形成的堅定信念。
我們擁有工具,也擁有 Builder。現在,我們最需要的是——自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日報 | Binance Wallet 將上线 StakeStone TGE;幣安確認 FDUSD 能夠進行 1:1 儲備支持
孫宇晨發難,FDUSD 脫錨:FDT 會是 2025 年第一雷嗎? 穩定幣比行情還不穩。 Root...
LBank 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交易量突破40億美元,流量激增20%
新加坡, 2025 年 4 月 1 日 — LBank( lbank.com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