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事件公關復盤:技術止血之後,品牌信任該如何修復?

2025-03-28 00:03:18

3 月 26 日,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臺 Hyperliquid 經歷了一次突如其來的信任考驗。

一場由鯨魚账戶主導的價格操縱行動,引爆了 $JELLY 永續合約的異常波動,平臺流動性池(HLP)因此面臨高達 2 億美元的潛在風險敞口。危機發生幾小時後,Hyperliquid 迅速通過驗證者委員會投票決定下架相關合約,並承諾由基金會自動全額補償非違規用戶。

雖然事件暫時告一段落,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當一個強調“去中心化治理”的平臺在風險面前選擇集中決策和資產補償,它的底層治理邏輯、品牌公關策略、風控體系是否足夠成熟?又是否足以支撐其在劇烈波動周期下的可持續發展?

從處理速度到對外聲明,再到機制透明度與用戶溝通方式,Hyperliquid 此次危機應對的路徑,為 Web3 項目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實战樣本”。我們試圖從公關與運營角度復盤這場事件,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 技術危機可以快速止血,但品牌信任該如何修復?

一、危機應對初現章法:快速止損與情緒安撫

1、及時止血,控制風險蔓延

與過往部分項目在危機中“遲鈍應對”不同,Hyperliquid 表現出相對成熟的危機反應,迅速的把握好了公關的“黃金時間”:

Hyperliquid 同步在推特和 Tegram 社群公布官方聲明,表示治理委員會迅速介入並下架涉事資產,展現出平臺對“穩定大局”的一致應對立場。參考 2022 年 Solend 事件,當時該 Solana 借貸協議欲接管巨鯨账戶資產,引發社區對“去中心化”原則的爭議。相比之下,Hyperliquid 通過鏈上治理流程完成緊急決策,在操作合規性與效率之間取得一定平衡。

2、自動賠償,避免用戶反復拉扯

Hyperliquid 承諾由基金會全額補償非違規用戶,並採取“自動賠付”的處理路徑,減少用戶焦慮與溝通成本。這一處理方式在 DeFi 協議中並不常見,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 Hyperliquid 試圖以用戶保護為核心,拉近與普通交易者之間的信任距離。

類似的“兜底”策略也曾出現在 OptiFi 在 2022 年因意外關閉主網合約後主動賠償所有用戶資產損失中,用實踐證明,“幹脆利落”的按頭認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幫助項目挽回信任。

3、公开數據,建立處理信心

盡管公告中披露的“ 24 小時內 HLP 虧損約為 70 萬 USDC”,這一數字雖然不小,但快速核查出的事件真相,並及時用具體數據來明確傳遞“損失可控”的信號,不得不說是“用事實證明”的正面教材。

相比此前 FTX 崩盤時期信息高度不對稱、數據遮掩的輿情混亂,這種信息透明反而能夠成為品牌信用的一道護城河,畢竟立正挨打、有錯就改,也是一種“止損”策略。

二、風控預警失靈、治理信號模糊:危機下的系統性軟肋

1、風險識別滯後,預警機制缺位

本質上,此次危機源於鯨魚利用倉位槓杆和現貨價格聯動機制,在無明顯限制下制造了市場異動,暴露出平臺在交易行為監測與倉位風險預警上的盲區。雖然不同於合約漏洞或閃電貸攻擊,但其本質同樣體現了 DeFi 平臺在鏈上風控系統構建上的普遍薄弱。

類似於 2021 年 CREAM Finance 因缺乏實時風控模型而遭遇閃電貸攻擊,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整個行業在“主動識別風險”能力上的不足,風控系統的構建依然是多數 DeFi 協議的“未解課題”。

2、機制模糊與治理黑箱:用戶疑慮為何難以平息?

盡管 Hyperliquid 在第一時間做出補償承諾,但其公告中的關鍵細節披露明顯不足。補償如何計算?篩選邏輯基於哪些鏈上數據?資金來源是否具備持續性?這些本應在第一時間交代清楚的要點,被模糊處理,引發了用戶的二次焦慮,受 $JELLY 代幣清算的影響,平臺單日 USDC 淨流出達 1.84 億美元。

與此同時,平臺強調“通過驗證者投票決定下架合約”,卻未同步公布投票機制、參與節點及治理流程,導致部分用戶質疑其“去中心化治理”是否只是形式。尤其在處理結果已出、流程未見的情況下,用戶對於“誰有權做決定”這一核心問題,始終未能獲得清晰答案。

3、當質疑來自同行,去中心化的信任再遭挑战

除了用戶的擔憂,Bitget CEO Gracy 也公开喊話,認為 Hyperliquid 可能有望成為 FTX 2.0 ,甚至將其比作“中心化平臺的鏡像體”,並指出其產品架構存在頭寸限制不足、風控模型缺失、保險池混合使用等風險點。

這些聲音不難反映出行業對“治理與權力邊界”的新一輪追問:當去中心化平臺面對系統性風險時,是否有必要設置“紅线機制”?而項目方是否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在不破壞开放性的基礎上完成風控閉環?

三、從補償到反思:一次危機喚醒的,應是Web3的底线意識

Hyperliquid 的迅速止損和補償機制,固然避免了事態失控,但它真正帶來的“運營價值”,遠不止一套緊急預案的復盤。 相反,這次事件正在倒逼Web3項目重新審視:在一個去中心化敘事主導的市場裏,當危機真正來臨,平臺到底能不能承擔起與其愿景匹配的責任邊界?

這場風波之所以引發廣泛討論,不是因為“賠得夠不夠”,而是因為它觸碰了用戶最敏感的問題:誰有權決定規則?補償是否公正?風控是否早該預警?而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寫個流程”就能解釋清楚的。

相比照本宣科的危機 SOP,Web3用戶更在意的是:你是否愿意在第一時間站在用戶角度說話?是否敢於公布完整流程、接受質疑、开放治理?能否讓社區知道,他們的資產不是交給一個“無臉實體”,而是真正擁有表達權和選擇權的平臺?

這並不是一場關於“賠付速度”的競賽,而是一場關於“機制信任”的長跑。Hyperliquid 交出了第一張應對答卷,但真正的品牌修復,是從這張答卷之後才开始的。

寫在最後:危機之後,真正的考驗才开始

Hyperliquid 在風險識別機制、治理透明度、信息披露節奏上的短板已經被集中放大。當前,危機應對的“第一階段”已完成,真正影響未來走向的,是“第二階段”的處理深度。

如何兌現補償?如何升級風控?如何讓治理更透明?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 Hyperliquid 在用戶心中的長期定位。

在Web3這個一切透明、節點衆多、社區聲音極其敏感的環境中,“不會出錯”是奢望,但“出錯後怎么應對”,才是項目能否長期存活的核心能力。

某種程度上,Hyperliquid 的這次風波,是一次針對整個 DeFi 敘事的“實战考”。考驗的不止技術架構,更是治理韌性與公關能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評論

推薦文章

比特幣與黃金:2025年誰是更好的投資選擇?

作者:Dominic Basulto 編譯:白話區塊鏈 加密貨幣投資者長期以來將比特幣稱為“數字黃...

4 3小時前

沈睡巨鯨大量拋售比特幣、以太坊!彭博分析師:ETH今年恐跌回1000美元

在 總體經濟風險持續走揚之際,加密貨幣市場最近不斷下跌,比特幣今日一度跌破 8.2 萬美元,以太坊...

James
10 11小時前

從DOGE到GHIBLI,Meme幣應進化成「社交貨幣」?

作者:LucaNetz,Pudgy Penguins NFT CEO 編譯:律動小 Deep 編者...

9 11小時前

OLA:構建比特幣生態 Trust-minimized Bridge 核心基礎設施

OLA是一個專注於跨鏈可信交互的基礎設施,為比特幣生態提供鏈間零知識證明。傳統的 BTC 跨鏈橋往...

9 11小時前

從 DOGE 到 GHIBLI,Meme 幣的 Next Level 該是怎樣?

編者按:文章重點探討了 Meme 幣的崛起及其潛力與局限。作者認為,盡管 Meme 幣是加密貨幣投...

10 11小時前

川普行情退潮!比特幣跌破8.2萬鎂,加密貨幣交易量「從選後高峯暴跌70%」

隨 著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措施將在 4 月 2 日上路,引爆貿易戰繼續升溫的疑慮,再加上美國 2 月...

James
10 19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