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引發人們對AI未來的擔憂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發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憂慮。這次獲獎者不僅是一位物理學家,還有一位計算機科學家。
神經網絡作為一種模仿人腦運作的技術,雖然在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它與傳統的物理學關聯並不緊密。這使得很多人質疑,這次物理學獎項是否偏離了原有的軌道。
此次獲獎的兩位科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和傑弗裏·辛頓,分別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和多倫多大學。他們的研究推動了神經網絡的快速發展。
辛頓甚至被稱為“人工智能教父”。他表示,人工智能帶來的不僅僅是體力上的超越,更是智力上的優勢。但這種超越也伴隨着潛在的風險。他擔憂 AI 可能會帶來“失控的後果”。
隨着人工智能在醫療、金融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人們對它的潛在風險越來越關注。尤其在企業界,領導者們在如何利用AI和控制其風險之間陷入了兩難境地。雖然人工智能能極大提升效率,但一旦管理不當,可能導致聲譽受損或產生法律糾紛。企業擔心 AI 生成的“幻覺”——即錯誤或虛假信息的輸出,可能帶來不良後果。
然而,這次諾貝爾獎的頒發並不會對人工智能產業產生直接影響。不過,面對AI爆發的今天,更多的企業爭相投入資源進行研發和應用。但真正大規模應用的成功案例卻很少。
在商業領域,CEO 們更關心如何從生成式 AI 中獲得回報。特別是在中國,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國內大部分的 AI 企業正在想盡各種辦法讓消費者為他們並不成熟的AI產品付費。
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的企業將AI項目交給技術團隊或AI負責人。然而,這種方式往往忽視了AI技術與整體業務战略的結合。業務和客服部對產品的訴求更需要參與到AI的研發過程中。
TechSee 是一家計算機咨詢咨詢公司。創始人伊坦·科恩(Eitan Cohen)發現,原有的AI技術無法識別簡單的物理問題,例如打印機電纜被咬斷。這讓他意識到,需要通過圖像傳遞問題才能有效解決。很快,他對系統進行了修正,基於客戶需求增加了AI圖像分析系統,從而大幅減少客戶服務時間。
而在中國,生成式 AI 更多的用於日常辦公、分類總計和文字歸納等方面,目前,我們還沒看到更多的人工智能給中國產業帶來的正面影響。至於他的潛在風險似乎還離我們非常遙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