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ight Ventures: 應用鏈 > 鏈上應用?
作者: msfew,Foresight Ventures
0. 更多的 Rollup, 更多的鏈
在 Rollup 的敘事越來越吸引目光, 同時整個行業對 App-chain 性能、主權、部署的要求越來越高的過程中, StarkEx 的 App-rollup 服務、 Celestia 的可復用 Layer1 安全層、與其他高性能 DA 方案成為了搭建 App-chain 中的主流選擇。
過去 App-chain = App as an L1: 之前, 一個應用要自己做一條鏈, 需要耗費很大的开發成本, 如果是 PoS 機制, 那么還得有額外的資本支出用於啓動初始的節點. 雖然有各種 SDK 和共識引擎的存在, 做一條鏈依舊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
現在與未來 App-chain = App as an L1 + App as a Rollup + App as a Validium…: 光是基於以太坊的 Layer2 就有 25 個. 其中包括了一半應用鏈 (或者叫 App-rollup, 比如以前的 dYdX) 和通用 Layer2 Rollup (比如 Arbitrum). 在 Celestia 等項目的成熟過程中, 我認為未來會有好幾倍的新 Rollup 被構建出來。
除此之外, Cosmos 上的 App-L1, Avalanche 上的 Subnet 也會層出不窮。
無論是現有的應用協議轉變成 App-chain (類似 Uniswap 可以直接變成 Unichain), 還是應用直接以 App-chain 的形式啓動 (dYdX 以 App-rollup 啓動, 轉變成 App-L1), 最終都意味着未來一兩年內可能會有幾十個新的鏈 (L1, App-chain, App-rollup, Subnet)。
1. 應用鏈 > 鏈上應用
最近, Dan Elitzer 以 Uniswap 為例, 分析了 Uniswap 為什么一定會轉變成一條單獨的應用鏈。
Uniswap 協議收取的七日平均費用僅次於以太坊主網, 是 BSC、Aave、Bitcoin、GMX 的總和. 作為這么一個擁有穩定收益、運行良好、人人使用的 AMM 協議, Uniswap 為什么可能會從鏈上 Protocol 變成 App-chain 呢?
對於 Uniswap 來說主要有四個好處:
a) 代幣價值捕獲
UNI 代幣本質上是個 Meme Coin, 目前只能用於治理. 這對 UNI 持有者來說, 極大程度上 UNI 的價值無法直接捕獲 Uniswap 協議和生態的增長和收益. 根本原因我認為主要還是監管的問題. 由於產品本身的功能比較敏感, 為了合規, Uniswap 的組織架構也比較特殊。
Uniswap V2 和 V3 都有 Protocol Fee 的概念, 但現在這個 Fee Switch 沒有被通過治理方式來打开. 如果打开, 那么直觀來說, 一年可以直接給 UNI 持有者帶來幾億美元的收益 (不考慮對 LP 收益和流動性的副作用). 這對 UNI 代幣的價值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加成。
同時 Uniswap 如果變成一條 PoS 的鏈, 那么 UNI 代幣可以作為質押代幣與 gas 代幣, 對 UNI 的價值捕獲可以起非常積極的作用。
b) 協議經濟機制
對於一個 Uniswap Pool 來說, 最直觀的兩個參與者就是用戶和 LP, 但是對於整個協議的使用來說, 參與者還包括網絡節點以及 MEV Bots。
對於一個用戶來說, 進行一筆 Swap 需要很多方面透明與不透明的手續費:
Swap Fee: 付給 Liquidity Provider. ~0.171%。 Gas Fee: 付給以太坊網絡節點. ~0.235%。 MEV Tax: 付給 MEV Bots 與以太坊網絡節點 (上圖中 50% 以上的交易量都是 MEV Bot, 他們偷偷搜刮用戶的收益). ~0.254%。
這些費用加在一起與中心化交易所對比, 是很高的。
對於這三個 Fee 來說, Uniswap 目前其實是沒有辦法直接調控的。
但是如果 Uniswap 轉變成 App-chain, 那么就可以直接對 Gas Fee 與 MEV Tax 進行優化:
Gas Fee: 付給 UNI 網絡節點. < 0.235% MEV Tax: 付給 MEV Bots 與 UNI 網絡節點. 同時可以通過新的機制來減少 MEV Tax 總和. < 0.254%
這樣之後, Uniswap 可以掌握對手續費和協議經濟機制的主動權, 通過治理等手段來對經濟機制進行主動調控。
c) 交易體驗
如果作為一條獨立的 App-chain, 那么 Uniswap 完全可以通過新的技術來進行協議的構建, 而不需要考慮 EVM 兼容、通用合約部署等技術維度. 所有的鏈上體驗都直接賦能給協議的功能與協議周邊生態的構建。
對於用戶來說, 可以體驗到:
更高的 TPS: 鏈可以專門對交易等操作進行優化。 更低的手續費: 更低的 MEV Tax + 更低甚至像未來的 dYdX 一樣為 0 的 Gas Fee。 更好的整體系統: 生態會更加垂直地被構建, 一切都為了鏈與 Uniswap 本身。
d) 應用主權
就像 dYdX 從 StarkEx 出逃一樣,Uniswap 如果變成一條 App-chain, 那么就可以聚集以上的優點, 對自己的代幣、整個協議的功能與升級、整個網絡與協議的治理、整個生態的構建與基礎設施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e) App-Rollup 的附加特性
如果 Uniswap 變成一個基於以太坊的 App-rollup, 那么就有更多的優點了, 比如性能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 整個鏈的構建更加快捷與輕量級, 且也不會與以太坊的生態離得太遠。
但是對以上其他幾個優點可能有削弱, 比如還是需要把大部分的價值 (佔 L2 總 Cost 的 ~60%) 都作為 DA Fee 返還給 Layer1, Gas Fee 的支出沒有辦法更加顯著地減少, 如果單 Sequencer 的情況下, 那么就意味着大部分的 MEV Tax 都被它捕捉了。
2. 應用鏈的缺點
盡管應用鏈形態這么多優點, 但是相比鏈上應用形態也有幾個小缺點, 也可以引出了我們下一節中想要討論的互通性問題:
a) 共識與生態
一個鏈必須要有 Social Consensus. 而目前的狀況下, 一個應用如果橫空出世, 直接以鏈的形式上线, 很難有共識. 因此非常多的應用才以協議或者 Rollup 的形式登陸到以太坊網絡上, 借助以太坊已有的安全性和社會共識。
以 Uniswap 為例, 作為 Vitalik 親自取名的應用, 它與以太坊綁定地非常深, 如果從以太坊主網內 “逃離”, 那么必然受到很多以太坊方面與用戶的阻力。
同時,Uniswap 最大的價值是在一個全球性的無需許可的最大的去中心化網絡 (以太坊) 無需許可地發行資產 (ERC-20), 如果它變成是在自己的鏈上發行資產的話, 吸引力會稍微小一些. 相比之下, dYdX 這種專用的 Trading Platform 做應用鏈的意義更大一些。
b) 互通性
回到我們一开始所說的觀點, 之後會有幾十條新的 App-L1, App-rollup, App-subnet.如果都變成鏈, 形成自己的網絡, 那么和 Web2 的網絡的區別就更小了…
同時我認為這些 App-chain 中的 App-rollup 很多都會變成 Sovereign Rollup. 那么它們就沒有了以同一個 Layer1 底層搭建自帶的 Trust-minimized 橋梁 (或者), 從而以其作為互通層. 它們需要通過 Cevmos 等架構來通過 Trusted Bridge 與其他 Cluster 或者帶 IBC 網絡實現互通, 架構上沒那么簡潔, 同時概念也比較新。
這個事情我認為確實看上去非常好, 但是真正工程實現上來說會非常麻煩. 本身以太坊上的 Secured Rollup 就只需要構建自帶的 L1-L2 Bridge 就可以, 但是現在卻需要 Evmos Settlement Layer 與其他網絡 (或者幾個 Evmos 之間互相) 構建橋梁。
3. 應用鏈與多鏈時代的互通性解決方案
互通性問題的例子, 以 Uniswap 為例, 極端情況下, 如果它的主體變成鏈, 大家要獲取最佳的報價可能得在 Swap 的時候先跨鏈到它上面再 Swap 再跨回來。
對於應用鏈 + 多鏈時代的互通性的解決方案, 我想到的最有效果幾個方案:
a) 復制粘貼
1. 每個鏈上都主動 Fork 重點協議
也就是延續現在 Uniswap 所採用的方案, 在每個鏈上依舊部署一個新的 Uniswap 協議. 自己的 App-chain 則作為一個專用於交易的 Add-on. 這其實也是類似 USDT, USDC 等資產的做法。
這個做法其實可以說是沒解決問題, 沒解決互通性, 只是把自己克隆了好幾份, 每一個協議都擁有割裂的流動性和交易活動. 它們只是都以 Uniswap 的名字來運行。
然而, 這個方案其實我是比較贊同的, 並不反對. 因為 Web2 系統中流動性也是一樣分散的, 或者說麥當勞也是在各個城市 Fork (雖然它肯定沒必要做自己的 “App-chain”)。
b) 創建鏈接
1. 每個鏈都接入 IBC
每個應用鏈 (和鏈) 都接入 IBC 是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方案, 可以直接地解決互通性問題。
這個方案的缺點就是:
現有的鏈不一定能直接連 (比如以太坊要連接 IBC 的話就需要 ZK), Cosmos 鏈性能不一定夠 (所以 App-rollup) 用戶體驗實際上還不如前一個方案 (雖然 IBC 很快, 但是來來去去還是要十幾秒, 所以兩種方法可能需要結合)
2. 每個鏈上都有 Trust-minimized Bridge
我們直接忽略並非 Trust-minimized Bridge 的互通方案, 要做到互通且安全, 那么就需要 Light Client Bridge (本質上原理和 IBC 一致), 或者 L3 之間的 Trustless Bridge。
這個方案的難點主要是各種驗證 (Validator, Signatures) 的开銷太大, 沒法鏈上 (EVM) 進行. 但是驗證 ZKP 的开銷更小, 因此最近有很多家在做 ZK Light Client。
對這個方向我非常認同, 但是實現難度比上一個還要大, 是很長久的解決方案。
4. 總結
鏈上應用轉變為應用鏈絕對是大勢所趨, 能帶來更好的主權、代幣價值捕獲、鏈內的體驗提升。
然而, 幾十條新增的鏈會創造流動性割裂和互通性問題.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 要么通過 Fork 基礎設施到不同鏈上, 要么接入可信互通協議。
應用鏈的火熱代表着區塊鏈或許走上了 Web2 時代應用 “各自為政” 的道路, 但依舊沒有改變去中心化和公开透明的大方向。
Related Links
0:
https://twitter.com/nickwh8te/status/1576683671267856384
https://l2beat.com/scaling/tvl/
1:
https://medium.com/nascent-xyz/the-inevitability-of-unichain-bc600c92c5c4
https://cryptofees.info/
https://docs.uniswap.org/protocol/concepts/V3-overview/fees#protocol-fees
https://twitter.com/apolynya/status/1565173169987588096
2:
https://twitter.com/AgoLajko/status/1536732016040869890
https://twitter.com/OisinKyne/status/1576180356818296832
https://twitter.com/DittoJoBrr/status/1576606365040013312
https://forum.celestia.org/t/an-open-modular-stack-for-evm-based-applications-using-celestia-evmos-and-cosmos/89
https://members.delphidigital.io/reports/pay-attention-to-celestia/
3:
https://twitter.com/dystopiabreaker/status/1576328090011115520
https://ethresear.ch/t/bringing-ibc-to-ethereum-using-zk-snarks/13634
https://geometryresearch.xyz/notebook/the-road-to-slus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hO9NbtFc0g&t=21844s
https://twitter.com/ingo_zk/status/1576995003251195904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區塊鏈愛好者
文章數量
34524粉絲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