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溫80度:AI行業真假繁榮的臨界點

2024-06-14 16:06:08

大模型出現以來,整個行業的資金循環模式是什么樣子呢?投資注入大模型公司,大模型公司买卡注入英偉達。這正是過去十年間AI典型的非良性循環,但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確實正在一點點擺脫此前十幾年間的慣性。現在我們處在什么位置呢?水溫80度,正是一個要开還沒开的節點。

靠預期支撐的AI經濟循環

產業是否良性發展,關鍵在於循環,泡沫不泡沫其實並不關鍵,核心是現實要能夠匹配得上快速膨脹的預期。

在這點上,互聯網的表現要比AI好得多。互聯網在2000年的泡沫之後,在極短的時間裏就恢復過來了,並且迅速再出發,在電商等領域形成了從技術到應用到在社會場景中創造價值的閉環,促成了互聯網的第一次繁榮。

AI則不行,AI的預期上升速度比什么都快,但認識到現實無法呼應則很慢。所以一個泡沫周期動輒10年起。

2010年以來,到現在為止,AI行業一直主要靠預期在支撐。支撐點的核心是論文和技術。

靠預期支撐的產業典型特徵是:如果全產業鏈進行核算一定虧損,核心靠風險資本。

整個AI行業的分工並沒有徹底展开,我們可以抽取幾個有代表性的點來看下這個特徵:

基礎設施(英偉達)——算法公司(OpenAI)——AI應用——周邊(媒體等)

然後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基礎的資金循環是算法公司、AI應用公司獲取融資,然後將其中大部分注入基礎設施公司,少部分注入周邊。

在上個10年裏,還有一部分被注入到了應用場景裏,也就是說,最應該產生價值、獲取利潤的地方,反倒成為了消耗利潤點的節點。

這是一種被喂養的模式,肯定是非良性的,如果真做整個產業鏈核算,也肯定是虧損的。

英偉達的利潤能補上所有其他AI公司的虧損額么?

不是說完全不賺錢,而是那部分實在沒上面說得多。

水溫80度和這次不一樣

過去十幾年間,大家一直在和這怪圈奮鬥,包括我自己和一些我比較熟悉的朋友。

但顯然,這並不成功,並且很容易做成堂吉訶德大战風車那樣的悲壯與狗血韓劇復合體。

那為什么可以說這次不一樣呢?

這不是因為哪個科學家或者大牛說了什么。因為大家一直都在說,甚至人都沒變過,實在是不能成為判斷產業發展的基礎。

核心原因是AI產品收入增加了,這是不能騙人的。

最典型的就是微軟的Copilot。這個產品在一年間的產品收入幾乎是拉着直线上升(還不是什么指數曲线)。

2023年,120億美金,佔Windows收入的一半還多。

我們從來沒擁有過這么成功的AI主導的產品。

前十年最成功的產品是智能音箱,但整個行業的規模差不多與這一個產品相當。

(這種分析統計並不那么准,但大致數量級是差不多的)

這兩個產品碰巧可以用來比較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它們在本質上是一種東西,只不過一個更通用,一個更垂直。

一個是到現在為止,它們差不多是可以代表AI兩個階段的成功產品。(智能音箱是可以收支平衡的)

然後,從結果上可以看到這種差異:

一個從2014年开始努力,10年後全行業的規模等於另外一個1年多的結果。並且一個是軟件一個是軟硬融合的。

對這種比較沒印象也就算了,有印象之後你就很難不覺得這次不一樣。

關鍵是Copilot這種模式是可以擴展到不同行業的。

只不過我們現在處在海峽裏面,真要擴展到無垠大海,還需要在四處鑿穿。

藍海的海峽

未來成功的AI產品是什么樣,大致形態已經比較清楚了,從智能音箱和Copilot這兩個成功的AI產品上已經能看到足夠的產品特徵。

過去我們總是用助手來籠統概括這類產品。這不太好,因為看不出本質特徵。

這種產品更適合叫角色機器人。互聯網產品以功能為中心,AI產品以角色為中心。

角色代表了在特定經濟體系下的價值,現在可以和人類比,但接下來肯定是重新定義的各種角色。

機器人則強調擬人的助理特性。這種角色機器人可能有物理形態,也可能沒有。

而按級別分則正好是Copilot和Autopilot,分別對應半自動和全自動。

智能音箱和Copilot顯然都是半自動的角色機器人,全自動的產品暫時只能看到一些Demo。

而即使是半自動的產品,也並不是可以馬上在所有領域鋪开,這中間需要判斷角色本身和大模型的智商程度。關於這點過去我寫了一個系列文章。(參見:《AI的脈絡:非共識時刻的認知價值》)

在鑿穿海峽的過程裏,我們會陸續發現,過去在智能音箱時代探討的一系列產品中,陸續有些能夠成立了,雖然也還是少數。比如:媽媽講故事的專有產品,類似VIPKID的虛擬英語外教等。

吞噬器

每一個穿過海峽走到藍海裏面的產品還會具有一個附加特徵:吞噬器。

這種產品的成立,都會把潛在的相關功能折疊到對應角色機器人的後面。

舉兩個例子:

Copilot如果用得越來越多,那Office的有些功能就肯定會被折疊到它後面,搜索也類似。

智能音箱如果成立,那我們日常的很多信息消費就也會折疊到它後面,比如音樂等。問題的核心是它自己獨立創造的價值太小,總是需要在聚合或者連接別人的過程中創造價值。這就導致產品自身很薄弱。

這不影響這類產品的本質,它們一旦成功還是會成為吞噬器。吞掉過去按功能劃分出來的各種產品,並以某種角色機器人的面目走回到大家面前來。

互聯網以功能為代表,而AI以角色為中心。角色最終會吞噬功能,並且引發產業的重構。

間斷平衡

我們在各色發布會上花的精力有點多,但顯然,這些還是商業行為。現在讓水溫突破80度的關鍵其實不是改善型的發布,而是還需要一次跳躍。

2010年前後神經網絡相對於以前算法是一次跳躍;2022年GPT相對於過去CNN的神經網絡是一次跳躍。

我們現在在消化這次跳躍的後果,但這次跳躍後只有小的改善其實是不夠的。

我對此的判斷是,如果只是消化這種紅利,那水溫很難達到100度。(參見:《AI的進化:從間斷平衡到終極復制》)

尋找自己的那粒珍珠

AI在這個時間點出現的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各種各樣的混雜,科學家做企業家的事,企業家也按科學家的角色進行思考。

有人覺得AGI會來,就會有人覺得AGI不可能;有人覺得AI比互聯網影響大,就會有人覺得AI影響不如互聯網。

當現實錨點沒確立的時候,這種爭論也注定不會消停。

這時候很關鍵的是什么呢?

是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智慧之珠,就像珍珠一樣的智慧之珠。這雖然最終是一套自洽的體系,但必定要有一個最小的內核。這個內核可能沒那么好看,甚至是砂礫,但必須要有,否則在它之上不停地澆灌就會無所依憑。

近來,在琢磨事的討論群裏和一個朋友辯論了幾句這事。因為AI太復雜,所以我們潛意識會尋找權威,認為“大牛”會更正確。

其實不是的,2010年以來的事實已經足夠說明這一點。混沌的時候大家相對平等,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一得,很可能比大量信息都關鍵。要不然當年那會還有Jack Ma什么事。

混沌的時候反倒是很適合下面這句(琢磨事AI碰撞局的初衷也是如此,琢磨事AI碰撞局第一期小記):

橫盡虛空,山河大地,一無可恃,而可恃唯我;

豎盡久劫,前古後今,一無可據,而可據唯目前。

小結

全產業鏈結算視角從正向看其實沒啥用,因為一旦由虧轉盈,格局就差不多會確定,雖然會迎來大繁榮,但和個人未必有什么關系了。從反向看反倒是有用,它沒到盈虧平衡點,那就是機會還在。核心是,這得是真的機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文章

以太坊ICO巨鯨又倒貨!ETH幣價真的回不去了嗎?

據 據鏈上數據分析師餘燼今(5)日稍早 推文 ,在昨日,Cosmos 開發商 Interchain...

Natalia Wu
4 1小時前

TOKEN2049新加坡和Orchestration Eve:NodeOps和Web3生態系統的裏程碑事件

從 2024 年 9 月 16 日至 22 日,新加坡舉辦了備受期待的 TOKEN 2049 周,...

星球日報
4 1小時前

A股大漲與加密貨幣市場的關聯性及2024年展望

作者:Ascendex 近期,中國 A 股市場強勁反彈,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廣泛關注。這一漲勢背後,...

星球日報
4 1小時前

PayPal使用PYUSD完成「首筆商業付款」,展示穩定幣在B2B支付潛力

據 《彭博》 報導 ,美國網路支付平臺 PayPal 近期已經使用其自家的穩定幣 PYUSD,完成...

Editor Jr.
7 9小時前

比特幣、黃金哪個對投資組合更好?Bitwise投資長:BTC才是真正資產

加 密貨幣資產管理公司 Bitwise 投資長 Matt Hougan 於 10 月 1 日在社交...

Editor Jr.
6 9小時前

深度解析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對市場格局的影響

原文作者: insights 4.vc 原文編譯:深潮 TechFlow 加密資產市場在過去十年中...

星球日報
8 9小時前

琢磨事

文章數量

1

粉絲數

0
Ta的最新文章
水溫80度:AI行業真假繁榮的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