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構跨鏈協議 Poly Network 如何為多鏈生態提供價值?
Poly Network 提供了一套綜合跨鏈解決方案,不僅僅可以接入符合特定要求的區塊鏈網絡,還希望能支持所有的區塊鏈網絡。
撰文:潘致雄
隨着幣安智能鏈(BSC)和 Solana 等生態的快速發展,一套可以連接多個異構區塊鏈網絡的跨鏈基礎設施就顯得極為重要,特別是大家都希望從以太坊生態遷移一些基礎的資產流動性,作為生態起步的初始資源。
所以跨鏈方案或工具也越來越多受到市場的關注,比如僅針對資產實現跨鏈的方案 Ren Protocol、pNetwork、DeCus,基於輕節點概念的 NEAR 彩虹橋,以及越來越多應用开始探索跨鏈部署的可能性。
而其中比較與衆不同的是 Poly Network,它提供了一套綜合跨鏈解決方案,從功能上來說有一點像是 Cosmos Hub,可以連接多個區塊鏈網絡,但不同的是它不僅僅可以接入符合特定要求的區塊鏈網絡,而是希望能支持所有的區塊鏈網絡。Poly Network 表示,目前已完成 45 億美元的跨鏈資產轉移,超過 11 萬個地址使用該跨鏈服務。(數據來源)
作為 Poly Network 的發起人之一,Onchain 分布科技 CEO 及 Neo 創始人達鴻飛表示,「Poly Network 為各條異構區塊鏈提供了互操作性,幫助項目和資產輕松進入互操作世界,而 Poly Network 也成為一個關鍵的平臺樞紐。與 Poly Network 相整合,不僅可以提升各個協議、項目、工具的可擴展性,還將優化其鏈上資產的流動和使用。」
相比之下,Cosmos 和波卡(Polkadot)則是提供了一套更專用的區塊鏈跨鏈解決方案,他們設計了一套跨鏈架構,讓接入這套方案的區塊鏈可以實現通訊。但是很多區塊鏈可能不會原生接入這套框架,所以 Cosmos 生態、波卡生態、以太坊和比特幣網絡之間就沒法通過這套方案直接通訊,因為大家都是異構的區塊鏈系統。
據 Poly Network 技術負責人談元介紹,他們與 Cosmos 和波卡的不同之處在於,Poly Network 不會建立一個新的中心,而是將所有的已經存在的鏈橋接起來,「Poly Network 沒有必要構建很龐大的生態,比如說重新做一個以太坊。為什么 Cosmos 和波卡發展比較緩慢,因為它們要重新構架生態,而不是直接做跨鏈的事情。」
用戶和新公鏈的需求:資產跨鏈
隨着以太坊鏈上交易成本(Gas)再一次走入上升通道,用戶需要花費上百美元才能進行智能合約的交互,所以有非常直接的動力將部分資產遷移到其他成本更低且也能提供類似功能的公鏈。
而對於公鏈來說,生態的起步不僅需要用戶,還需要大量的資產注入,才能形成網絡效應,發展應用生態,特別是金融類的場景。
相比較發行新興資產,更方便的方法可能是將以太坊生態的部分資產遷移到其他新公鏈的網絡中,所以 Poly Network 就可以架起這樣的橋梁,為所有公鏈和用戶提供這樣的工具。
特別是兼容 EVM 生態的公鏈會是近期更熱門的平臺,因為應用开發者可以很快地將以太坊平臺的應用遷移到這些公鏈裏,而且這些公鏈的很多密碼學組件可以復用,對於 Poly Network 來說支持起來就相對容易一些。
另外對於其他非 EVM 兼容公鏈來說,後續也有很多機會發展自己的生態,所以 Poly Network 也會逐漸支持。不過因為不少公鏈有其特殊的密碼學、共識設計,支持起來需要消耗一些开發成本。
談元表示,「異構鏈和同構鏈的區別點可能比較大,同構鏈相當於類似 Cosmos、波卡這樣,像區塊頭、加密算法很多的東西是一樣的,所以做起來更方便。」
隨着 Poly Network 團隊的研發,目前已經接入了十條異構鏈,分別是比特幣、以太坊、Neo、Ontology、BSC、HECO、OKExChain、Elrond、Zilliqa、Cosmos-SDK,「十條異構鏈都有一個單獨的子模塊兼容不同的協議。相當於兼容這十條異構鏈之後,可以兼容所有的異構裏面的同構鏈。」
三個核心協議:資產橋、跨鏈兌換、NFT
除了目前最需要的資產跨鏈需求之外,隨着應用多鏈部署以及多鏈生態的演進,流動性的聚合需求也會逐漸誕生,而 Poly Network 的第二個核心協議就是為了這樣的一個未來而提前布局的。
簡單來說,Poly Network 的跨鏈 Swap (兌換)可以提供跨區塊鏈的任意資產兌換功能。但是從實現層面來說,不僅需要基於 Poly Network 的資產橋,還需要連接到區塊鏈網絡中本身的 DeFi 協議,借助現有的流動性,以發揮更大的效果。
比如借助以太坊網絡的 Uniswap、HECO 上的 MDEX、BSC 的 PancakeSwap,隨着 DeFi 生態的發展,其流動性越來越好,資金效率也在逐步提升。
據 Poly Network 介紹,當用戶需要使用跨鏈 Swap 時,中間會調用很多的智能合約,「首先觸發資產跨鏈,然後走一個中間的資金池,將任意資產換成目標鏈對應的穩定幣,然後再進行跨鏈到達目標網絡。」
而且已經有採用這套方案开發終端用戶的產品了,比如此前开發了 Neo 生態移動端錢包的 O3 團隊就基於 Poly Network 構建跨鏈聚合器 O3 Swap 的 O3 Hub (跨鏈池)功能模塊,為用戶提供了跨多鏈和任意資產的服務,用戶通過在 O3 Hub 上添加流動性,即可實現多鏈資產單筆挖礦。
Poly Network 的第三套協議 Poly Bridge NFT 則是專注於全新的資產類別,為 NFT 跨鏈提供一整套的方案。
對於大多數 NFT 而言,無論是遊戲道具還是藝術品,其本質都是資產,所以 NFT 最終也可能會在不同網絡中流轉,利用區塊鏈網絡放大非同質化資產的流動性。
目前 Poly Bridge NFT 的橋接功能已經上线了 主網,用戶可以將 NFT 資產從以太坊轉移至交易費更低的 BSC 或 HECO 網絡,反之亦然。
從標准和機制來說,Poly Network 根據原 NFT 的屬性(Metadata),傳輸到目標鏈執行「鑄造 / 銷毀」,由於不同的 NFT 的元數據標准不同,所以 Poly Network 採用的是業內比較常見的 Opensea 的標准,「另外,目前已經支持了 ERC-721,在下一版本中還會支持 ERC-1155。」
路线圖:服務於公鏈的公鏈
Poly Network 目前的形態更像是一個聯盟鏈,但是對於一個接入這么多其他區塊鏈網絡的跨鏈平臺而言,最終的歸宿一定是公鏈,不然的話它是存在上限的。
當前 Poly Network 的管理要依賴四個大節點實現的,相對而言是比較中心化的方式,但這種模式在協議早期的發展階段中可以更快地響應和更新,而且這四個節點都是業內有不錯聲譽的老牌項目或機構:Onchain、Neo、Ontology、Switcheo。
據 Poly Network 團隊表示,「Poly Network 主要從解決跨鏈的需求出發,但長遠來看是想變成一個公鏈。」
所以短期內,Poly Network 的計劃是引入更多的具有業內聲譽的節點甚至是公鏈,這樣不僅可以提升 Poly Network 的影響力,還能因此帶入更多資源以提高網絡的交易量和容量。
但長期來看,如果要切換為公鏈,就要改為一套無需許可的共識,讓所有人都能公平參與進入這個網絡。團隊表示,由於 Poly Network 本身不會托管資產,所以這套共識只要保證鏈本身的安全性就可以,「共識可以考慮比如 BFT+PoS 這種,因為 PoW 不太適合這條鏈。」
除了演變為公鏈的這個長遠規劃外,Poly Network 還有很多現階段的規劃,這些和共識無關,更多的是增加 Poly Network 本身的功能,比如連接至更多的 DeFi 或 NFT 或連接更多的鏈。
Poly Network 這個起源於 2019 年的項目,已經過了兩年多的迭代。雖然目前的市場環境還遠未到「萬鏈齊發」的階段,但是 EVM 兼容鏈的崛起,讓市場第一次感受到了如此強烈的跨鏈需求。
市場內已經有多個跨鏈解決方案了,和公鏈生態一樣,這個市場容量足夠容納多個方案,不會只有一家獨大。但是對於這樣一個提供公共基礎服務的協議而言,我們期待看到的一定是更开放的、成本更低、經過更多時間證明其安全性的協議,只有這樣才能為所有區塊鏈網絡提供穩定且安全的跨鏈服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鏈聞ChainNews
文章數量
198粉絲數
0